课程报名咨询电话:010-51268840 51268841
英语 | 小语种 | 考研 | 在职研 | 财会 | 公务员 | 人力资源 | 出国留学 | 冬令营 | 企业管理 | 高校 | 高考 | 文体 | 0-18岁 | 网络课堂
 外语招生网
 外语报名咨询热线:010-51294614、51299614  ||  热点:环球雅思部分课程9.5折特惠 限时抢报!
 雅思·IELTS新托福·TOEFL四六级PETS商务英语职称英语小语种翻译少儿英语GREGMAT | 其他外语考试

先行代词it的元语篇功能在英语专业学生学位论文中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08-02-14 20:44:24  来源:
  • 文章正文
  • 调查
  • 热评
  • 论坛
  本科生的学位论文中较多地使用了逶避词,尤其是1b(It is assumed that..., It seems that..., It is argued that...),并常常伴随情态动词+appears一起使用。例如一位本科生的学位论文:
  例1. It is assumed that knowing more about grammar is to give learners greater choice and control over the target language as an expressive and interpretative medium, and is to empower learners to use grammar as central to the creation of meanings.
  该学生在论文的最后一句中使用了逶避词,似乎是表示总结全文论点,可是这些论点却尚未清晰而有逻辑地在正文中出现,that后的命题内容似乎表明学生被鼓励认为自己的论点的正确性,但是她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并未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些论点。因此逶避词的使用可以看作是作者试图从本学科学者的观点中概括出结论,而非挑战这些观点,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命题的认识不充分而不能支持自己的观点。该篇论文的得分为及格。
  本科生这种对使用逶避词的初始尝试与硕士论文中强调词的大量使用呈鲜明对比。硕士论文中强调词的使用频率较高,3b,3c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本科生。两组学生都使用强调词来强调结论或推论(3a),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的使用频率更高一些,但是本科组学生较少使用3b来引导读者关注某一特别之处。例如:
  例2. It must be emphasized that all this takes time in order to build trust and confidence.
  对于硕士学位论文中强调词的使用频率呈上升的趋势,可能是因为学生把强调词的使用作为不显示作者身份而作出强烈评论的一种手段。这可能既是出于礼貌策略,又表明学生们认为学术语篇中应客观地表达个人观点的意识在逐渐增强。在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被告诫要以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为样板,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因有个人观点而受到表扬或肯定。因此学生们便把it-clause作为一种表达观点的手段,并把它作为在学者——即要给他们的论文打分的学者老师面前来抬高自己较低的学术地位的策略。因为他们没有基于原始创作的研究报告,他们论文中的主要观点都是来源于对已公开出版的语言学家或研究者的论文的综合或评价。如果得分较低,他们为了避免丢面子的技巧便是尽力强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采取尽量不表露自己作者身份的、非个人化的表达方式。
  采用这种非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为了与学术论文倡导的客观风格保持一致。学生们经常被批评使用如“in my opinion...”,“I think”的表达法,他们被告诫论文中的任何论点都是他们自己的观点,不必再罗列这些赘语。这既是学生们对学术文体的错误理解,也是学者们非常无奈的叹息。学生们关注的焦点是命题的内容和别人眼中的学科观点,但是却视而不见他们自己的观点的作用。他们总是在论文中综合别人的信息和观点,而没有很好地内化这些观点和信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综合的独特性而被他们的评分者视为个人观点。硕士研究生较之本科生的成熟化,使他们在论文中更多地采用修辞方法, 因此,他们更多地借助非人格化的it-clause来达到必须的客观性并且强烈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而职业的,或者说是成熟的学者在表述确实是自己的观点时,却可以在论文中恰当地表露自己的身份,如下例:
  例3. In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we conduct a simple statistical analysis...second, we focus on...
  他们认为同行们自会从他们的论文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且并不会认为他们使用了过多的第一人称表达法而感到厌倦。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先行代词it及其后置主语从句在不同学科学术语篇中的元语篇功能,探讨了它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在学士和硕士论文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和探讨了其成因。本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it-clause的词汇语法特征的考察上,部分原因是基于它自身就是构成学术语篇中元语篇功能的一个手段,同时也是基于对不同学科语料的考查可能得出it-clause的变异性具有一般性特征的特点。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it-clause的元语篇功能的使用情况,揭示了学术论文写作中学生作者与读者沟通,表达命题内容的方法。It-clause只是作者对学术语篇中表达学科命题,适度表示自己对学术观点的自信心的一种语言表述手段。对它的分析和研究对高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清楚地解释学术论文写作的内涵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根据学科特点,从幼稚的学生作者走向成熟的学术论文作者。
  
  参考文献
  Crismore, A. Talking with Readers: 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 New York: Longman, 1989.
  Hewings, M. Anticipatory in Academic Writing: An Indicator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ce and Developing Disciplinary Knowledge[A]. In Marting Hewings (ed). Academic Writing in Context: Papers in Honor of Tudleyy-Evans[C]. Birmingham: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01.
  Intaraprawat, P & M. S. Steffensen. The use of meta-discourse in good and poor ESL Essay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5(4): 253-272.
  Quirk, R. & S. Greenbaum & G. Leech & J. Svartvik.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Williams, J. M. Literary Style The personal Voice[A]. In T. Shapen & J. M. Williams (eds). Style and Variables in English[C]. Cambridge MA: Winthrop, 1981.
  Vande Kopple, W. J. Some explan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1985(36): 81-93.
  成晓光. 亚言语的理论与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9):4-7.
  徐海铭. 元语篇的理论和市政研究综述[J]. 外国语,2001(6):54-61.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立即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后,请及时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阅读上一篇:征稿揭晓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外语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4614、51299614
外语课程分类
 
-- 大学英语---
专四专八英语四六级公共英语考研英语
-- 出国考试---
雅思托福GREGMAT
-- 职业英语---
BEC翻译职称英语金融英语托业
博思实用商务面试英语
-- 实用英语---
口语新概念外语沙龙口语梦工场口语
VIP翻译
-- 小语种----
日语法语德语韩语俄语阿拉伯语
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其它语种
热点专题·精品课程
 
外语课程搜索
课程关键词:
开课时间:
价格范围: 元 至
课程类别: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06(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北京育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1999-2009 | 京ICP备050121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