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摘 要: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角色确定表示质疑,并提出 “译者自我定位”概念,即“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尝试重新确定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本文旨在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什么是译者适合位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自我定位?为解决该问题,作者对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以及译者自我定位在实际翻译过程的体现作出分析,并提出文学翻译译者三个基本的定位:文化传播者、文学再创作者和协调者,从而为“译为所有”找到依据。 关键词:译者;地位;自我定位;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10-0067-3 Abstract: In spite of the traditionally assumed role of translator,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ropose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of ‘translator’s positioning’ as agains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isdefined a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consciously puts himself/herself in a particular position. Two principal questions are researched: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position of the translator? And how does the translator position himself/ herself in the actual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author makes attempts to explor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ranslator’s positioning as well as manifestations of translator’s positioning early from selection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employment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o the final product of translation. The thesis holds that there are generally three major positions for the translator: a cultural communicator, a real literary rewriter, and a mediator, which will help justify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and authorship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translator, position, positioning, subjectivity 1.引言 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角色问题长期处于一个非常敏感区域,原文作者的地位总是遥遥在译者之上。1990年,巴斯奈特和列费维尔(1990)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中,“翻译如何选材,译者在此选择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编辑、出版商和赞助人的角色问题,译者应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的问题均有涉及和研究。此后译者的地位才得以重新审视。然而,译者面临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1998)提出“长期以来,翻译被认为是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本文提出了“译者自我定位”的概念,尝试解决两大问题:什么是文学翻译译者适合位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自我定位?基于文学翻译在各类翻译中文化因子含量最大,故将其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2.何为译者自我定位 译者自我定位是一个过程,一个将译者置于特定、合适位置的过程。定位过程均由翻译主体——译者来操纵。本文尝试将“译者自我定位”作这样一个界定:译者在动态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自己适合的位置和角色。这种选择适合定位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完善翻译过程,产生更好的翻译结果,同时摆脱隐形、被动的定位。在译者自我定位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译者的主观愿望、文化态度等均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现今翻译研究领域,对译者的研究主要以译者主体性为基础。译者主体性研究对象之一是译者个人思想、情感、意志、审美、品位、性格等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本文在研究“译者自我定位”时,也会将上述因素考虑入内,但与主体性研究侧重点仍有不同之处。主体性研究应该包括研究译者个人因素对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结果有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方面的影响。查明建和田雨(2003: 19-24)将“译者主体性”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时间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题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作性”。事实上,不管译者自身是否意识到,整个翻译过程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思想、审美习惯和性格等影响,因而任何翻译作品或多或少都会烙有译者的个人印记。因此以上对主体性的界定只概括了其中一个方面,在译者自我定位研究中,强调译者有意识地操纵的过程。 3.影响译者自我定位的主要因素 虽然整个定位过程都由译者来操控,但译者的主动权和自由度都不是无限制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正是这些因素扮演了一种催化剂的角色,刺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找到适合的位置。 3.1 译者文化态度 翻译活动是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愿望如何,也得承认: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历来就不是平等的。在这种交流当中,译者所处的位置就像一个谈判代表,代表着某种特定的文化势力,因而他往往会对他的谈判对手,即另一文化和原文本持有某种特定的态度。王东风(2000: 2)认为,这种针对出发文化的态度,或敬或鄙,反映了译者对其所代表文化的文化地位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解,从而也是译者选择特定翻译策略的社会语用根源。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势力如何以及他对这一文化和出发文化所持态度怎样都会影响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翻译结果。实质上,面对出发文化和目标文化,孰强孰弱,尽管有客观事实的存在,经常会由译者主观来决定。译者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态度越明显,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越大,而在翻译过程中的定位也会相对清晰。鲁迅和梁实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人兼翻译家,他们正好给我们提供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译者的文化态度如何影响其自我定位。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已经切身体验到了什么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现实。而这一时期同时出现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共处但并不和睦的现象。当时著名的直译和意译论战就是分别以鲁和梁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势力的交锋。前者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敢于面对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极力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折”;后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的眷恋,不愿意面对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极力维护封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调”。就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译者的自我定位。鲁迅自我定位是一个革新者和文化交流者,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引进新思想的好方法,更是引进新的表达方式的渠道;而梁的自我定位却是守旧者和封建文化的维护者,他想极力维护传统的语言价值观。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文学翻译译者的地位和自我定位 |
|
阅读下一篇:乘火车也会“晕机”?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