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A. He didn’t go swimming because it was raining. 句中not的否定范围既可以是主句,也可以是从句,因而存在两种理解:(1)他没去游泳,是因为在下雨;(2)他去游泳了,并不是因为在下雨。 B. 这本小说,我没有一次看完。 B1. 这本小说,我没有一次︱看完。 B2. 这本小说,我没有︱一次看完。 B1的意思为我看这本小说每次都半途而废,没有一次看完;B2的意思是我不是一次把它看完,是分几次看完的。 5) 省略不当 Grice(1975:47)的会话准则中的方式准则,在表达方式上提出了要求,要求说话人语言要简明扼要,避免累赘、重复。因而常常有些句子成分给省略了。有些句子过度省略,造成被省略的成分不明确时,也导致歧义的出现。例如: A. John worked hard and passed the exam. Kevin too. 这个句子有三种解释,因为“Kevin too”蕴涵了“Kevin worked hard”和“Kevin passed the exam”。 A1. 约翰学习用功,通过了考试。凯文学习也用功。 A2. 约翰学习用功,通过了考试。凯文也通过了考试。 A3. 约翰学习用功,通过了考试。凯文学习用功,通过了考试。 汉语中一个人们广泛引用的句子“他爱狗甚于他的妻子”既可理解为“他比他妻子更爱狗”,也可以是“他爱狗甚于他爱妻子”。 6) 结构切分不同 同一结构,由于不同切分方法,导致理解上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反。 A. Chinese history teacher A1. Chinese history︱teacher A2. Chinese︱history teacher A1指的是教中国历史的老师,A2的意思是这个历史老师是中国人,而不是其它国家的。 B. 北欧语言研究会 B1. 北欧语言︱研究会 B2. 北欧︱语言研究会 B1只是研究北欧语言,诸如挪威语、芬兰语、丹麦语等的研究会;B2指设在北欧,研究各种语言的组织。 C.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不再结婚。 这个句子如果在“死了”后断开,那是妻子死了,丈夫发誓不再结婚;如果在“丈夫”后断开,意思则完全相反,死了的是丈夫,妻子发誓不再结婚。 7) and引导的并列成分 and引导的并列成分,尤其是名词并列结构,即n.+n.结构,往往引起歧义。例如: A. Bob and Frank broke the world record. 该句可以理解为他们共同打破世界纪录,也可理解为他们分别打破了世界纪录。 B. 小王和老李在下棋。 这句子的两种解释分别是:(1)小王和老李在下棋,他们是对手;(2)小王和老李在下棋,各自有对手。 另一种情况是定语与并列名词连用,即:adj.+n.+and+n.结构,也常引起歧义。 C. Old men and women have attended the meeting. C1. Old men and old women have attended the meeting. C2. Old men and women of all ages have attended the meeting. D. 湖南和江西的西部将有暴雨。 D1. 湖南全省和江西的西部将有暴雨。 D2. 湖南的西部和江西的西部将有暴雨。 2. 结构歧义的消除 分析各种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目的在于找出消除歧义的办法。 1) 借助上下文 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句子或词组游离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如果放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了上下文,借助常识和逻辑判断,便能确定句子在特定环境中的准确含义,歧义自然消失。当然,双关语现象不在此列。在消除歧义的所有办法中,借助上下文是最实用、最有效的办法。例如:“鸡不吃了。”,如果没有上下文,我们无法判断其准确含义。如果在句子内部增添语境条件的限制,如“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这时的“鸡”无疑指的是鸡肉。“已经喂了很多了,鸡不吃了。”,这里的“鸡”指的是活鸡。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在句外设定语境。比如,以“谈吃肉”或“喂鸡”为说话前提,句子的意思不再模棱两可。 2) 调整句子语序 修饰语位置的灵活性是英语结构歧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这类歧义的方法是调整修饰语的位置,明确修饰关系。例如,“He hit the man with a stick.”。如果将作状语的“with a stick”置于句首,那句子的意思清楚明确,意为“他用棍子打了那个人。”,而不会误解为“他打了那个拿棍子的人。”;同样地,如果将“I saw her in the library.”中的“in the library”放于句首,歧义自然消失。 3) 改换表达方式 上文提到的因语态、修饰关系、指代、否定范围不明以及省略不当等引起的歧义,都可以通过改换表达方式来消除歧义。例如: A. The man is to kill. A1. The man will be killed. / The man is to be killed. A2. The man will kill somebody. B. Bob and Frank broke the world record. B1. Bob and Frank shared the world record. B2. Bob and Frank broke the world record respectively. C. He didn’t go swimming because it was raining. C1. He didn’t go swimming, because it was raining. C2. He did go swimming, not because it was raining. 这些歧义句,经过改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意思变得清楚,不再模糊。 4) 补全省略、替代成分 语言的功能是交际,如果为了遵循语言的简明扼要这一准则而过度省略或替代,必然造成歧义的出现。这一类歧义的排除办法比较简单,只要将省略或替代部分补上就行。例如:“John worked hard and passed the exam. Kevin too.”,只要在“Kevin”后补上“worked hard”或者“passed the exam”,或者“worked hard and passed the exam”,那句子的意思一目了然。 句子“I know more beautiful women than Emily Randall.”,如果在“Randall”后加上“does”,那该句就不会被误解为“I know some women more beautiful than Emily Randall.”——“我认识的女人比Emily Randall漂亮”。 另外,句子“Kate and Susan bought Mike and Peter some English novels because they liked them.”中的“they”和“them”分别用相关联的名词套进去,也就自然消除歧义现象。 5) 正确断句 因结构切分不同而引起的歧义,在口语中可以通过适当意群停顿来消除。第一部分的第六小点已经有了详细的例句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就结构歧义的形成和消除办法,分别从英、汉语两个角度进行了归类分析,旨在消除言语交际中因歧义造成的误解或交际中断。当然,歧义现象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句子结构上, 还反映在语音、词汇上,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歧义现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Empson,W.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M]. Middlesex: Penguin, 1955.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M]. In P. Cole &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陈汉生. 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 外国语,1995(1). 温宾利. 当代句法学导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反语认知的概念整合理论解释 |
|
阅读下一篇:结构歧义的形成与消除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