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摘要:本文根据翻译目的论,阐述了旅游资料翻译中的增补法与类比法的注意点。旅游资料中人名与地名的增补信息必须包含原有内容,所选择的类比对象为同一时期或是同一类型的,同时还阐述了文字资料与导游词翻译的区别。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导游词;增补法;类比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5-0062-4 Abstract: Building upon the Skopos Theory of Hans Vermeer,this paper provides further elaborations on two key points: that of amplification & annotation, and of analogy in tourist translation. Evidenced is the need for annotations of names and toponyms to include the original word,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 that objects for analogy should be of the same period or kind. The thesis also details differences between tourist commentary, and written tourist material. Key words: tourist translation, tourist commentary, amplification and annotation, analogy 1.引言 我国是亚洲的旅游大国,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为此,我国在2000年首次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历史性跨越。(朱益平,2005: 159)为了实现该目标,对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将承担这个重大的宣传责任。然而目前国内旅游资料的翻译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 :没有吃透原文而导致译文不忠实,把“独特的民族风情”翻译成“unique minority amorous feelings”;用词不准导致译文不忠实,把“山秀、境幽”翻译成“uncanny mountains and grotesque caves” ;表达方式汉化,把“上刀山下火海”翻译成“climbing sword mountain and diving fire sea”;更有甚者,出现如“In 1997, it is put on the list of the World’s Culture Heritage by the UNESCO.”这样简单的语法错误。(刘建刚,2001: 1)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译者英语水平不够,或者是译者对旅游资料的翻译不重视,或者是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引起的。然而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这个目标,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这样的旅游翻译资料必然把外国游客拒之于国门之外。 2.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这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奠基理论。后来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c Nord)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威密尔指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马玉红,2006: 106)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朱益平,2005: 159)因此要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一般说来,每个文本都有自己的目的,或传递信息,或抒发感情,或促使行动。旅游资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对旅游、参观的兴趣。旅游资料英译本的受众是外国旅游者,将其翻译成英文的目的有二:其一,吸引国外游客来华旅游,发展、繁荣我国旅游业,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其二,宣传中国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旅游资料汉译英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外国游客,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旅游资料中常常使用增补法与类比法。 3.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与类比法 旅游资料种类繁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景点介绍、宣传广告、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其中最具特色的且具宣传效果的、并常用的则是景点介绍。这包括以书面文字材料为形式的景点介绍和通过导游当面讲解的导游词。前者为书面材料,而后者则属于口头表达,尽管有时见诸书本作为导游词的示范,但这两种文本还是有区别的。书面材料不一定适合于口头表达,否则就是背书而不是导游词,从而失去其生动活泼的特点;同样,口语化的导游词也不太适合于做宣传材料。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旅游资料传递信息、诱导游者、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让翻译后的旅游文本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笔者就旅游翻译中常用的增补法和类比法加以举例说明。 3.1 增补法(Amplification & Annotation) 包惠南、包昂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2003: 151)“旅游资料的翻译”的“增补法”一节中,认为“在译人名时,可补充有关人物的身份、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并举例:秦始皇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在这句话中,外国读者很可能认为“Qin Shihuang”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名字,而不认为这三个字就是代表中国第一个皇帝的意思。笔者认为,假如“秦始皇”单独出现在某一个地方,可译为“Qin Shihuang[(秦始皇) means the first emperor both in Qin dynasty and the Chinese history by the name of Yingzheng(嬴政)]” ;假如是出现在一个有上下文的文本中,则可以简单译为“Qin Shihuang(秦始皇)”。 在同一节里,作者认为“在翻译地名时,有时必须补充地名的寓意和地理方位等知识”。他们举例说“西域”该译为“Xiyu, the Western Region (a Han Dynasty term for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Pass,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如果“不添加必要的释义,外国读者对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域范围仍然是一无所知,通过增补后概念就明确清晰了”。对于这一译例,笔者认为如果是出现在有上下文的文本中则是过分解释,或者说是画蛇添足。在这一解释中又增加了三个地名,姑且我们认为外国读者知道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和Central Asia这两个地方,但是对于Yumenguan Pass这个地名,笔者认为知道的人不会多于知道Xiyu, the Western Region的人。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知道玉门关的“具体的地理位置”的人也不是很多。就笔者本人而言,只知道玉门关在甘肃,但是具体在什么地方还真不清楚,在网上搜索以后才知道个大概,如果想更进一步了解还得查地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西域”可简单译为“Xiyu(西域), an ancient toponym”,如果是单独出现,则如作者所作的解释是必要的。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浅谈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 |
|
阅读下一篇:对联英译的美学标准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