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在翻译人名、地名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外译中的方法,在专有名词之后标明原文,这样以便于读者查证,否则很多中文译成外语的材料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或者搞不清文章所写的是谁,或者不知道是哪个地方。因为构成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基本音节只有400多个,(邢福义,1991: 561)而汉字则成千上万,汉语拼音可以靠声调区别,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不计其数的同音字 ;当翻译成外语时,去掉四个声调的区别,同音字就更多了,这样要区分就极其困难。因此在翻译的人名、地名之后加原文是非常必要的。 在其后的行文中,作者继续写道 :“在介绍到名胜古迹时,总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或朝代名称,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翻译时往往需要增补该朝代或时期的起止公元年份”,并举例: (1)清朝乾隆年间,扬州早已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城市了。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5) of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 Yangzhou was already a prosperous city. (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Confucius, who lived from 551 B.C. to 479 B.C., was born in the Kingdom of Lu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722-481B.C.). His given name was Qiu and courtesy name Zhongni. 按照他的这个说法,“西域”一例还必须对Han Dynasty加以解释,而例2中的Kingdom of Lu就更加需要解释了,因为它的时代比汉代更久远,并且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国家界限时有变更,而现代人一般对那个时代的地域分界知之不多;另外,例(1)中的乾隆在中国人尽皆知,然而关于他的了解绝大多数是从电视剧中所获,乾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这里是否也得作出解释呢?按照这种原则,每句话都有解释的必要,那么这文章就会变得冗长拖沓而枯燥。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时代,尤其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没有时间来看这么拖沓累赘的文章,如果他们有兴趣知道更多,想了解更多中国文化,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查阅历史资料而不应该由旅游宣传资料来承担这个重大的责任。旅游宣传资料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让读者或潜在的旅游者对其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其目的重在宣传而不是主要传播中华文明。这就决定了旅游资料是简短、精练、一看即懂的精美短文,而没有过多的冗余信息。 以上是针对文字宣传资料而言,导游词则不然。导游的目的是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行程中同时获得知识,体验当地文化特色。由于游客身处其境,看得见的东西自然不需要多加介绍,看不见的文化知识、传奇故事才是需要导游详加解说的。因此如包先生所说,对于“人名”,可以补充其身份、历史地位或者功绩,甚至还可以讲述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或传奇。在遇到地名是可以不厌其烦地解释其寓意、来历等。因为这些都是游客所看不见而又想了解的东西。但是其译法应当不同于书面材料的译法,导游词应该更加口语化,句式应该是简洁易懂的。请看下面两段导游词的翻译: (3)蜿蜒曲折的钱塘江,穿过浙西的崇山峻岭到这里之后,江面开阔、景色壮丽。特别是每年中秋前后有钱塘江潮,怒涛奔腾、激流汹涌,蔚为天下大观。 After winding through high mountain ridges of the western part of Zhejiang, Qiantang River becomes wider with a majestic scenery. Especially round the Moon Festival every year one can enjoy the raging tidal bore which is a most spectacular natural phenomenon. (4)杭州因有美丽的西湖而成为著名于世的风景旅游城市,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写到:“东南形势,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与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切无崖。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Hello, friends, the West Lake, like a beautiful oriental girl, is glad to meet you. Happy to see you in China after a long and most probably tiresome journey flying over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s. As everybody in China knows: n heaven there is paradise; on earth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The West Lake is a holiday paradise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pride of the oriental civilization. (曹玲娟、焦爱梅,2004: 130) 例(3)只是把原文直译为英文,在导游词中基本为多余的话 ;而例(4)则很好地对原文信息进行增补和删减,因而译文语言生动简洁,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效果,甚至比原文更有感染力。 增补法是旅游翻译中一个极其有效的翻译方法,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有度,而不能过度增补,以致于影响主要信息的传达。旅游宣传资料主要是引起读者或潜在的游客对该旅游景点的兴趣,而不以传播文化为主,过于冗长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而会打消读者看下去的积极性,读者只要知道有这个事实,而不必知道具体知识,关键在于宣传。对于上述人名、地名的翻译可以适当增补信息,但不能过多,标明原文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以便于读者查证或搜索相关信息。导游词则不然,可以增加更多的信息,由于游客身临其境,能看见的东西尽量少讲,而对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则必须生动而简洁地表达出来。通过导游讲述,游客能了解更多的信息,领略异域风情,感受异质文化,而不仅仅是看了山水或建筑,这也是成熟的游客出游的目的。 3.2 类比法(Analogy) 类比法也是《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阐述的一个方法,作者认为“为使旅游信息在英语读者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类比法拉近读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 作者认为如果一份旅游资料是针对北美市场发行的,如: (5)故宫耗时14年,整个工程于1420年结束。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bidden City took 14 years, and was finished in 1420, 72 years before Christopher Columbus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若这份资料的目标市场主要是英国或者其它西欧国家,则可以在“1420”后加上“14 years before Shakespeare was born”。(包惠南、包昂,2004: 152)这里的“14”该是“140”之误。前一个加注还是可以的,毕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后者则不是很合适,莎士比亚确实很有名,他的名气可能和孔子不相上下,但是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孔子诞生于何年呢?同理,在英国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莎士比亚的诞辰,更别说欧洲其它国家了。 当然,作者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类比法确实能够让译语读者把“陌生的中国人物、事件、地点、年代等与他们熟悉的人物故事或年代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从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也会刺激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在选择类比对象时要照顾到读者的文化背景,要选择英语读者非常熟悉且心领神会的,而不是偏僻的典故或者故事,同时类比的事例最好选择同一时期的或者同类的,比如 :“济公”可译为“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译为“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导游的讲解,而且这样的类比是必须的,因为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游客听了后会会心一笑。 4.结论 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同时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观光,更多的是为了寻找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来调剂一成不变的生活。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大同小异,仅仅凭借自然风光并不能吸引回头客。而文化则不一样,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有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因而正是文化的差异,对异域文化的好奇才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坚持“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保证语言的地道,能让外国游客看懂 ;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以中国文化为取向的原则”,在译文中保持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因而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朱益平,2005: 111) 参考文献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150-152. 曹玲娟、焦爱梅. 谈中西文化差异与旅游资料翻译[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9-131. 刘建刚. 旅游资料汉译英典型错误评析[J]. 中国科技翻译,2001(3):1-4. 马玉红. 从目的论看旅游资料的翻译[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106-108. 邢福义. 现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61. 朱益平. 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9-164.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 |
|
阅读下一篇:浅谈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