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其实,现代英语中,介词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不仅挤掉了动词、形容词而且还顶替了不少语法结构。如“这本书太难,我看不懂。”学生通常的表达是“The book is too difficult for me to read.”而很少想到用“The book is above /beyond me.”。 (3)修饰语(modifier)的使用频率问题 修饰语主要用作定语和状语。就表达习惯来说,英语民族的人比较含蓄克制,加之英语追求简洁明快,它注重逻辑理性,用事实说话,故而在修辞方面,英语倾向于少用修饰语。而汉民族正好相反,他们倾向于语言的夸张和渲染,喜用大量的修饰语来告诉读者自己的体会、看法和感情。修饰语的大量使用,必然造成同义反复的现象。由于母语文化迁移,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也较多地使用修饰语,故其作文常令人感到冗长啰唆,不合逻辑。如在学生的作文中会发现这样的一些错句(其最简单的改正方法就是把相同意思的修饰语去掉)。 [1]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refore, these methods must be combined together.(必须把这几个方法结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2] It's my usual habit that new words must be looked up in the dictionary before reading.(阅读之前,先查词典是我的通常的习惯。) 3.2 句法方面 中国人在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概括综合,整体把握,不强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而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界中抽象出某种纯粹形式的简单观念,追求一种纯粹的单一元素。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是意合性的语言,而英语是形合性的语言。(蔡基刚,2003:210-221)申小龙(1994:226-240)说:“西方语法是以形摄神,汉语语法是以神统形的。”受中国的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往往会出现: (1)主谓结构与主题结构的问题 主谓结构是英语句子的普遍形式,因此英语是主谓结构的语言。而汉语大多数句子是主题结构,并非主谓结构,因此就没了主谓的逻辑、语义和语法关系的限制。只要意思表达清楚了,逻辑主语有没有就不是主要的了。也就是说,由于汉语注重主题而不是主语,句法关系上作为施事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金积令,1996:304-318) 由于受汉语的主题结构的干扰,学生的英语写作会出现以下这样的句子: [3a] To learn English should be step by step. (学习英语应当循序渐进。) [4a] The whole summer vacation I spent it on a project. (整个暑假我都在做一个项目。) 这两个句子都是按汉语思维方式建立的,先提出话题,然后对它进行评论。但英语一定要遵守主谓结构的位置,以上的两个句子应改为: [3b] To learn English, one should go step by step. [4b] I spent the whole summer vacation on a project. 此外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there be”结构出现的频率比来自其它国家的英语学习者高。其中不乏错误使用,如: [5] There were many new patriots in my country gathered together and established a new country. [6] There is a motto said that there is a golden house in the book. 例[5]、例[6]的错误产生于注重主题的语言对主题的限制,即主题必须是确定或已知的,如主题不确定或为非已知信息,在汉语中,“有”就被用来引出主题,如“有谣言说我们的教授要走了”。中国学生在碰到类似情况时,就自然用英语的“有”--there be来代替了。 (2)竹竿型结构与树型结构的问题 对汉语的句子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汉语的句式结构犹如竹竿一节一节地下去,句子是一个短句一个短句地展开。这是由于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在表达思想时,它按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分句之间以意相连,一一道来,呈线性递进。而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正如陈安定(1998:105)所比喻的:“英语句子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具体地说,它利用主谓框架先树起主干,即主句,然后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副)词等把句子的其它各个成分往这根主干上钩搭,犹如一棵枝叶横生的大树,旁支延伸,盘根错节。程镇球(1980:125)在《翻译问题探索》中论及英汉句式竹竿型和大树型的现象时也指出:汉语句子结构以并列的为多,而英语中以主从结构较多。汉语的竹竿型结构使得中国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不善于使用复合句,不善于构筑树型结构,而大量使用简单句、并列句。同时在写作存在逻辑关系的各句时,常常未能用一些过渡连接语(transitional words)适当地把这些句子连接起来。下面的两个句子[7a]、[8a]是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句子, [7b]、[8b]是修改后的句子: [7a] 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and I gave it to him. [7b] I gave him the book I had bought yesterday. [8a] Energy is much needed now. And nuclear plants are clean and economical. They can produce vast amounts of energy. But many people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safety. They hold a strong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m. [8b] Although nuclear plants are a clean and economical way of producing vast amounts of much-needed energy, many people who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safety, hold a strong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m. 修改后的两个句子克服了汉式的竹竿型结构,转化成了典型的英式的树型结构。 3.3 语篇方面 由于受“天人合一”及“关系”取向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和圆式为特征。他们在写文章时也往往表现出把思想发散出去还要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上,这就使其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或呈聚集式。他们写文章时习惯于绕弯子,常常避开主题,从宽泛的空间和时间入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从总体到一般到个别。往往把诸如对别人的要求、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等主要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或含而不露,这是一种逐步达到高潮的方式。而西方人则相反。西方人把自然看成是与人对立的一个外在异己力量,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这种对立思维使西方人力主向外探求,把人类活动当作一个主动去发现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揭示自然之本质规律为己任,从而养成了理性思考,逻辑思辩的习惯。所以,他们的文章逻辑性极强,多先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层层深入、层层剖析,最后得出一个强有力的结论。(贾玉新,1997:390-396)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 |
|
阅读下一篇:浅谈旅游翻译中的增补法和类比法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