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摘要:本文在综述近十五年来中国英语口试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口试发展的特点和不足,提出了中国英语口试的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英语口试 ;发展 ;展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2-0032-5 由于考试在中国的教育中,甚至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特殊的角色,所以也格外牵动着家长和教师的神经。正是这个过于沉重的社会使命使得考试改革的每一步走得格外艰辛、谨慎。这就决定了考试的发展在中国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落后于教育理论的发展,反过来这又会制约新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我国的英语口语测试发展更是如此,所以对其发展历程做一总结和思考对英语口试改革乃至外语考试改革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我国英语口试实践与理论取得的成绩 中国社会的发展、语言观和语言能力观的发展会引起语言教学的改革,然后必然又会引起语言测试的改革。(安福勇,2005)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给外语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挑战,所以英语口语测试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一定的发展。 1.1 专著引介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与口语测试相关的专著,如《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Alderson, 2000)、《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研究的接口》(Bachman & Cohen, 2002) 、《评估与测试:研究综述》(Wood, 2001)、《语言测试实践》(Bachman, 1999)、《语言测试要略》(Bachman, 1999)、《口语语法》(Brazil, 1999)和《口语测评药方》(译著)(Underhill, 2003)等等。这使得更多的中国教师和语言测试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和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自主研究英语口语测试提供理论帮助。 1.2 国内专著 我国出版了一些国内学者的测试研究专著。例如《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刘润清,1991)、《英语测试论》(高兰生,1996)、《英语语言测试——理论与操作》(邹申,1998)、《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李筱菊,1997)、《语言测试》(邹申,2005)、《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文秋芳,1999),制定了《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及样题》(1999)等,为我国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与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 学术论文 近十五年来,我国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英语口语测试论文。自1989年以来,笔者通过重庆维普、清华同方、万方等电子期刊库查询,共搜索到相关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博士、硕士论文77余篇。根据电子期刊库的覆盖率约70%来推算,近15年来,研究口语测试的论文应该有100余篇。内容涉及到口试的题型研究、信度和效度研究、评分方法研究、计算机辅助口试研究、国内口试与雅思口试的比较研究等。这说明除了大型、正规英语考试的制定者和设计者之外,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参与到口语测试的研究中来。 1.4 口试实践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专业英语口试、高考英语口试、出国人员口语测试等已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除了高考英语口试外,其它的口试都经过了专家的多年课题研究,在信度、效度和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方面已经得到了认可。这为口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另外针对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非英语专业普通(四级、六级未达到优秀)的大学生的英语口试也开始实验,虽然还缺乏科学的研究作为指导,但在不少大学和城市已经开始试行。 1.5 口试研究方法 口试研究已经从测试方法、信度、效度研究逐渐扩展,开始利用口试资料研究大学生口语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的“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05)为此类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资料。南京大学陈萱(2004)的“中国大学生在全国英语四级口试中过去时使用的研究” 就是一个较好的案例。 2. 我国英语口试实践和理论的不足 李筱菊教授(1997)、文秋芳(1999)、戴曼纯(1999)、韩宝成(2000)、安福勇(2004)等都从语言观的演变和发展的角度论述了语言测试的历史发展和分期,其中李筱菊教授(1997:447-452)的测试学专著不仅对测试学发展的历史、各阶段的测试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且根据自己的思考,展望了未来测试发展的方向: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学习者 ;借助于计算机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个性化 ;最终与教学融为一体而消亡。文秋芳教授的专著不仅从口语的测试和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她的理论,在交际法口试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口试模式,还介绍了她做英语专业口语测试课题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有利于其他研究者进行口语测试研究时借鉴。但综观我国的英语口语测试研究和实施现状,还有以下不足之处: 2.1 英语口语测试的研究侧重于大学,对中小学英语口语测试重视不足 77篇口试研究论文中只有6篇是关于高中英语口试的,只有一篇是研究初中英语口试的,小学英语口试的研究没有;侧重于针对本科生的口试,对大专生和高职生的英语口语测试重视不足,只有两篇论文中针对高职高专生的英语口试,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要求应该有口试;侧重于针对优秀的英语学习者的口试而忽视了普通的学生,因为目前只有极少一部分大学生(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优秀者)有机会参加英语口语测试。这显然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快速步伐不相适应,体现出测试落后于改革的保守的一面。 2.2 英语口试的普及缺乏理论和研究的指导 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口试已经进行了较大步伐的改革,计算机辅助的英语口语测试将投入使用,更多的大学生将有机会参加这种大型的正规的口试。清华大学则从1996年成为教育部高教司的测试改革试点学校以来,就开始了大学英语综合测试的研究和实践,其中口试占15%,仅次于阅读理解20%。(罗立胜,2002)但以学校为单位的交互性较强的英语口试实验研究尚很缺乏。根据笔者于2005年8月在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参加“首届全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教师发展研讨会”三天多的时间里与广州、福建、上海、江苏等省、直辖市的大学教师交谈,了解到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对非英语专业的本科、专科学生进行校内英语口语测试,并把测试成绩纳入到综合英语的成绩评估里面去,占有30%到40%的权重。但测试的方式很随意,由代课教师自己决定和实施,比如,有的学校以精读课本为材料进行问答;有的则以《新概念英语》为材料进行问答;有的以比较随意的聊天形式进行口试,对口试的信度和效度缺乏研究。 2.3 大学外语口语课程的测试缺乏科学性 中国的大学和一部分条件好的中学普遍聘请外教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根据笔者近三年对武汉和九江两个城市的大学外教口语测试的方式的调查(主要向学生了解,其次与外教直接探讨),有准备的口头作文、朗读、日常小对话等是主要的测试方式。这很难测试出学生的真正的英语交际能力,也不能对口语教学起到较好的反拨作用。 2.4 理论依据 口语测试的研究和试题的开发多以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学习者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分析不够。束定芳(2004: 29)认为 :“由于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界缺乏外语学习需求分析和实践的研究,国内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样的社会调查,因此有关的决策机构没有现成的需求分析成果可资借鉴……”这就使得口语测试的结果不一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口试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口语测试的形式、内容也不一定受到学生的欢迎。 |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理解中言外之力识别能力调查 |
|
阅读下一篇:近十五年来中国英语口语测试的思考与展望 |
|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