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对于上述作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这些作品描写了澳洲荒蛮地区生活,每本书都鲜明突出了“独立和自由”,也贴近游牧狩猎部族人枯燥的“自然”生活和城里人的庸俗生活,这是弗菲和劳荪的主题 ;另一种认为上述两人作品只是社会题材相似,他俩的创作方法迥异,但侧重点不同。笔者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3.英国文学传统概述 1919年艾略特发表了《传统和个人天赋》,认为传统即西方知识和文化遗产,虽有过道德颓废和困惑,但能保存文明的文学理想标准。他从诗人角度对西方传统下定义 :有欧洲文学意识,还要意识到诗人本国具有“同步规律”,即历史文学存在于现代文学中,并引导现代文学,让人们阅读感受它,并对它有所反应。但现代文学也会修正传统,它们应相辅相成,互相融合。文学作品诞生时,常同步影响其它文学作品。(Eliot,1953 :218) 这种悖论显示了传统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并没有表明历史的重要性。早期他认为“传统”即历史文学,后来他觉得传统应延续文化,也包含那些拥有共同文化的文学作品。艾略特虽明确区分了文学传统和同时代的社会传统,却未澄清历史文学与同时代历史社会的关系。(Trilling,1968:242) 后来F·R·勒维斯继承艾略特衣钵,写下了著名的《伟大传统》,继续讨论“传统和个人天赋”提出的问题。该书提出英国小说传统——奥斯汀、艾略特和詹姆斯等人。他把假设的“伟大传统”和其它英国喜剧小说“非伟大传统”区分开,把菲尔丁、狄更斯等都纳于后者 ;他甚至把非传统小说《呼啸山庄》及乔伊斯、奥斯汀、劳伦斯和艾略特等的作品与前者分开,称为另类传统。并非可以划分界限,主要是持续不断地关注“道德”,并用想象手法探索把它们和这些结果结合起来。(Trilling,1978 :16)勒维斯并没说要密切关注社会上道德选择的本性,但他认为若作家不能用读者可感受的复杂想象手法表现自己密切地关注道德,就不能成为伟大的作家。他认为英国小说伟大之处就在于密切关注社会上的道德选择。他把小说视为道德寓言和戏剧化诗歌,它们通过探索性创作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经验。他坚持艾略特的观点 :文学和生活密切相关,这是首要标准 ;他认为传统概念就是要坚持文学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发挥评价和参与作用。 4.澳洲文学传统及其源泉 诚然,澳洲小说呈现的形象都是与欧洲文明有关的,这不足为奇。欧洲文明中某些反常、异化、不安全内容都未扎根于这片沃土,无论是在澳州中部广袤大地还是穷乡僻壤都看不到它们的踪迹。这种反常就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对其反应之间的反差。若社会对环境没有反应,就隐含着对这种文化的批评,就表明社会没有满足人们渴求充实、有意义生活的需要。书中人物反社会,谋求从社会外实现自我,是因为社会不给他们机会。即使这些小说家愿意看到澳洲社会奠定了不稳定的文明,这些与他们描写的大地风情等自然形象格格不入,这也是自然的。不能说他们就是反社会的,也不能说他们只简单记录了这个事实——澳洲人尚未实现欧洲的文明文化。有种社会反应是非个人的、非人性的,并否定个性化抽象,这是现代文学特征之一。不能因此断言他们以“后浪漫主义”态度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缺乏“有机的或自然的”关系,或说它们反映了缺乏社会传统的国家。当然,实际上假设的平均主义、民族主义情谊传统都已远离半个世纪前的澳洲现实社会,也不再受到澳洲小说的关注了。(White,1981:45) 关于自然的小说都是静态的描写,都设法凸现了欧洲田园牧歌式理想和澳洲荒蛮现实间的反差。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只是欧洲田园牧歌式异国情调,这也不足为奇。“《生活就是如此》通过书中人物和环境描写展示了类似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有种揶揄的观点认为 :这暗示着克林斯浪漫沉思的结果,也真实表现了当时荒蛮环境和大地风情,说明他愿意看到世外桃源美景。”(Bewley,1973 :65)其实这些小说的共性就是描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浪漫理想生活,没有把社会作为获得理想生活的载体。“这不但说明澳洲作家对社会感到悲观失望,而且表明他们对于文明感到失望,或许是因为他们在当时社会体系中无法和他人一起有意义地生活而感到沮丧。”(Buckley,1976 :11)因此,他们无法通过体验澳洲社会生活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19世纪末以来,澳洲文学一直追随欧洲文学传统发展。即使他们是在异国社会环境中追求个性的发展,那也说明他们和欧美作家拥有共同的浪漫主义。他们共同寻求更深刻的生活,而这是社会无法提供的——这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它坚持必要的个体孤独,它需要寻求充实生活,而不需要存在主义的社会提供一些空泛的生活形式。 当然个体与社会是有矛盾的。但到底要放弃体验接受生活潮流,还是背离生活并超越它,这是个体内部更重要的矛盾。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澳洲小说的共性。这并不足以将其与澳洲社会某个具体传统相联系,也不能把这些小说联系在一起,断言它们构成小说的地方传统。每部小说和现代潮流中的其它小说一样关注同样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这种广义传统并非狭义区域性的,就是由于它们拥有共性——共同语言和共同风俗源于更广义的传统。“弗菲描写莎士比亚,赫伯特描绘狄更斯,肯尼利偏爱《圣经》,都说明这些作家和西方文学传统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采纳主流文学传统手法:弗菲善用有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就是模仿菲尔丁和斯通的维多利亚时代中篇小说中嘲讽的笔调;瑞查荪和斯特德模仿德国教育小说的手法”。(Trilling,1963 :113)瑞查荪、斯特德和帕克等人笔下的个体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社会外面的艺术人物——他们都是这样看待自己,也自视高于社会规范标准。这些人物的旅途亦是如此比喻的——在原始荒蛮的自然和同样荒蛮的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寻求田园牧歌式世外桃源。这些相似风俗传统表现了对浪漫的失望,这并非澳洲独有的特色,却表现了作家对澳洲现实极度不满。他们在广义文学传统中相对独立,所以很难说这些作家和作品就是澳洲社会的产品,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遗产,因为他们描写的澳洲生活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传统的极大不满。他们否定了社会传统,也就是对澳大利亚社会持否定态度。 5.结论 所以,纵观半个世纪前最优秀澳洲小说后,觉得它们好像和美国一些名著留下相似印象:“社会意识未必真实反映人类社会现实 ;它往往反映作家对待现实社会的主观态度。”(Johnson,1969:51)这种社会态度和文化价值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文学传统。澳洲文学也不例外,它不可避免受到英国文学传统及其文化传统影响,带着浓厚的欧洲文化传统的色彩,对澳洲社会采取否定态度,追求牧歌田园式的浪漫主义。当时的澳洲小说通过各种自然和社会形象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似乎还没有形成非常独特的本土特征。所以说,澳洲文学传统可谓欧洲文学传统的翻版,如果静止孤立看待澳洲文学传统是不恰当的,应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探索这个问题。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Bewley, M. The Eccentric Desig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 65.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澳大利亚文学传统探微——半个世纪前澳洲小说回眸 |
|
阅读下一篇:澳大利亚文学传统探微——半个世纪前澳洲小说回眸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