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些词汇既具有技术性词汇的特点,也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本文从一些网络词汇译名的评析出发,引出作者的观点 :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具有一些特别的心理特点,即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和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因此,网络词汇翻译不仅要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还要尊重网络受众的特殊心理特点。 关键词:网络词汇翻译;受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03-0044-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se new words possess both technical and everyday feature. Starting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net term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mmon reception psychology of the public towards the translation of net terms, namely pursuing the psychology of lifelikeness, the psychology of novelty and the psychology of practicality. The author then puts forward her view: translations of net terms should follow not only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but also reception psychology. 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net terms, reception psychology 1. 前言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网络英语词汇是社会进步、语言发展的产物,它不仅丰富了英语词汇,充实了词汇的语义,而且为人们提供许多新概念,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范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网络术语和惯用语几乎一出现即成为“国际词汇”,为人类共享。而汉语在引入这些词汇的时候,必须通过翻译转换。 2. 现状分析 在网络词汇翻译中,好的翻译能很快地让该译名成为网民们的“心头所好”,在网上冲浪时频繁使用,甚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丰富人们的语言。例如,当看到www.baidu.com搜索网站的中文翻译“百度”,很多国人第一反应便是“众里寻她千百度”,“搜寻”的含义瞬间便跃然纸上,非常符合汉语文化,百度也由此成为最受国人热捧的搜索网站。 而当你看到“谷歌”网站(www.google.com),你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古歌”、农产品还是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这个单词的英文含义是“10的100次方”,它表达了Google对宽广信息世界的高度敬畏。而“谷歌”的全部中文含义,用其CEO的话表达即为“丰收之歌、欢愉之歌,寓意丰富多彩的搜索体验”。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中国不可能人人都能精通英语并知道Google的英文含义,于是Google渴望中国数以亿计的不太懂英文的网民,在打算搜索信息时也能随时因“谷歌”而想起它,其中最好还能有农民伯伯。但是,网络上对此中文翻译是褒贬不一,而且是以贬为主,甚至在网络上还出现了www.noguge.com之类的反对谷歌的网站。为何看上去颇为雅致的“谷歌”译名出现了曲高和寡的趋势呢?为何网络词汇翻译中一些听起来“俗”的译名名称反而得到受众的欢迎和追捧呢?网络词汇的翻译在传达意义的同时,是否需要考虑受众的因素? 3. 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 意义的准确再现是翻译的核心问题。但词的意义往往是很复杂的。根据符号学的语义模式,语言符号的意义通常包括“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及“言内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柯平,1993:22-31)一篇好的译文,带给人们的往往不仅仅是对原文在指称意义上的认知,它还应尽量再现原文的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让人产生某种与其意义相关联的联想或某种音韵上或形式上的美感。文学翻译如此,网络词汇翻译也莫不如此。但除此之外,网络词汇翻译还应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即要重视其受众对译名的选择和接纳方面的心理特点。笔者将这些心理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即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和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 3.1 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 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经常看到或使用一样的词语,难免会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所以人们有时对常态语言形式会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而对新出现的有自己特色的词语有一种亲近和投合的心理。例如“modem”从“网络调制解调器”化身为“猫”,“猫”字包含着一定的“爱”(当上网速度较快时)或“恨”(当上网速度较慢时)的感情色彩,而这种感情色彩是“调制解调器”这一词所不具备的。又如“WWW”这个网络词汇,在英语中的全名是“World Wide Web”,译为“万维网”,生动有趣,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这三个中文的汉语拼音都是以“W”开头,与英文形似的特点。再如“addwater”一词,原是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个著名的BBS的网名,后来里根自曝内幕,于是那些和“addwater”有过不愉快的人,就想来道歉,是好友的又想来攀关系, 而BBS上各色“帖子”则如雪花般飞来。“addwater”的大名就这样传开了。该词直译为“灌水”,生动地表明了该词所包含的乱发“帖子”之意。此外,网络上还通用着其它一些新颖、生动的翻译例子,如:read——读取、write——写入、load——寄存、key——键入、telnet——远程登入、Windows——视窗、firewall——防火墙、mouse——鼠标、host——主机、download——下载、packet——软件包、server——服务器、hit——访问人数、gateway——网关、motherboard——底板、bridge——网桥、backdoor programme——后门程序等等。由此可见,重视受众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能使我们的语言既规范缜密又色彩斑斓,充满活力。 3.2 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 善于驾驭网络的人,一般都是年轻化、知识化的新一代群体,他们更能接受新奇的东西。反传统和逆主流的事物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引起他们的关注,哪怕是缺乏逻辑与不合规则的,都会被接纳甚至是积极主动地吸收。其次,网络是一个推崇个性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例如:“hacker”一词的原意为“编制程序专家”,其直译既难表达真实含义,又显得生硬死板。 而另一译名“黑客”则得到了广大网民以及非网民的欣然接受。就读音而言,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前提下,“黑客”对于hacker的拟声,是对于洋腔的匠心摹借,从而为译名注入一种新鲜独特的异国情调,而“黑客”的意义也翻译出其“不速之客,且来者不善”的暗含之意。因此,该译名精妙独到地实现了音与义的完美契合。对于崇尚创意、张扬个性的受众而言,这种洋为中用的译名无疑会给他们享受网络这盘快餐带来一种文化易位的新鲜刺激感,并满足其猎奇的心理。(刘国枝,2003 :60-62)又如“Yahoo”是著名的网络搜索引擎,它得名于《格列佛游记》中的人面兽,也指各种野兽、低级的动物。“Yahoo”代表了那些既无经济又无教养的外来游客,与他们这群电脑人非常相近。译为“雅虎”,搭配奇特,新义陡出,令人过目难忘。还有一些受众热捧的翻译如:honker——红客、 email——伊妹儿、PII——屁兔、Win98——瘟酒吧、Windows 95——瘟酒舞、Archie——阿奇、.COM——刀抗母(稻糠亩)、Windows——瘟就死、cookie——甜饼、chat——恰特、homepage——烘培机、download——荡、IE——艾姨、Java——技术娇娃等。以上诸例均说明,网络交互开放的环境,使网络语言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而要想使网络词汇的译名得到广大受众的认可和接纳,就要注重其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特点。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too用法小结 |
|
阅读下一篇: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