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山洞,如同绿鸟,代表着英国人永远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印度的一部分……马拉巴公路上的动物也可被解读为具有威胁的不可知的事物的象征……这似乎随着阿德拉进入了山洞,在她的头脑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所固有的难以定义的性威胁的象征。(Herz,1993:131) 小说中的叙述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印象:马拉巴山洞象征了印度的神秘与不可知,而正是因为印度和印度人的不可知与无法理解,使抱有美好沟通愿望的英国人的所有努力化为乌有,使他们的印度之行最终没有能够架起友谊的桥梁。 2.2 小说中东方主义话语模式化的印度人 尽管肯定了福斯特对英印人的揭露,印度的评论家乔都瑞(Chaudhuri)早在1954年就从独到的角度指出了《印度之行》中的殖民话语的一面,他认为小说对印度及印度人的描写对读者而言缺乏吸引力,而对印度主人公的描写是不准确的。他甚至写道:“阿齐兹那样的人是不会被允许跨进我家门槛,更不用说平等对待他。在印度那样的人不会被看作好人。”(Childs, 2002 :62) 乔都瑞进一步指出,福斯特对阿齐兹和他的同伴的描写很难使读者将他们与书中所写的高尚、正直的英国人平等看待,因为作者不断使读者意识到印度人的卑微。因此,乔都瑞认为福斯特对印度人的描写具有讽刺意味,尽管他也相信这也许并非福斯特的本意。(Childs, 2002:62) 小说的穆斯林主人公阿齐兹被描写为一个幼稚、冲动、敏感、多疑的人。从许多方面而言,他都与英国人费尔丁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理性、成熟、诚实、坦率、高贵。谎言与欺骗似乎经常出现在阿齐兹的言行里。福斯特写道 :“……他遵守着自己认定的行为规范,这正是与一般英国人所不同的地方。他的信条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欺骗社会本来没有害处,只要你不被它发现就好;因为只有当社会发现了你在搞欺骗时,你才真正地伤害了它。”(福斯特,1992:102) 小说中另一个印度主人公,印度教徒高德宝在茶会这一节出现,他代表了印度神秘的一面。作者这样介绍他 :“他的整个外表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好像从精神到物质他已经把东西方的文明都融汇于一身。两位女士对他很感兴趣,希望他介绍一些宗教方面的情况来。但是他却不停地吃着,微笑着”。(福斯特,1992:70)他为女士们唱的印度歌让人难以琢磨,毫无美感,“单调的歌声在人们的耳边反复作响,很快变成一片嘈杂声,使人难以捉摸,这声音刺耳难听,毫不明快。这是一种无名之鸟的歌声,只有仆人们才能听懂。”(福斯特,1992 :77)。高德宝所代表的神秘对西方人来说仍然是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如同印度的一切,歌声也是难以捉摸,不明快的。 许多读者发现很难喜欢高德宝这个人物,他对于严肃问题的支吾、他的不可靠、他对阿齐兹入狱的无动于衷,使他在读者眼中是一个令人厌烦的角色。很难想象让读者去理解和喜欢这样一个人物,而小说中费尔丁无法理解印度人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当被问及小说中的高德宝是否在生活中有原型时,福斯特回答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类似小说中高德宝的人,高德宝是他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Childs, 2002 :24) 也许福斯特创作这样一个人物只是想说明印度人对西方人而言不可理解的一面,而他潜意识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使他将印度人描写为一种模式化的、难以被读者欣赏,甚至是存在道德缺陷的人物。乔都瑞指责道 :高德宝不是印度教徒的代表,他像是一个小丑。即使是对我们而言,与这样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只能是在原始的洞穴里。 可以说,小说中对印度人形象的塑造,仍然是作为他者的形象出现,来反衬英国人的优越。英国后殖民理论的文学评论家博爱默认为,“西方之所以自视优越,正是因为它把殖民地人民看作是没有力量,没有自我意识,没有思考和统治能力的结果”。(博爱默,1998 :22)正如他指出的那样 :“关于‘他者’的种种描写定式,如偷懒装病,开小差,无用的笨蛋,无所事事,以及有关村野闲人的各种说法,都是殖民主义写作中最现成的俗套。相反,白人则把自己描写成工作者的样板。”(博爱默,1998 :44) 3.印度之行——东西方沟通的失败之旅 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开始,英帝国内部的自我怀疑日益增长,帝国的权威受到了威胁,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作家,福斯特在当时的时代难能可贵地揭露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然而在潜意识里福斯特没有避免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优越意识,对小说后殖民角度的解读不难发现,他的东方主义的思想深深潜入了他的叙述中。作者对印度及印度人的有偏见和否定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小说的结局必然是东西方沟通的失败,抱有美好理想的英国人没有实现建立东西方友谊的愿望,而小说情节的设计与发展不公平地将这一切失败的原因归于东方。福斯特也许没有意识到正是他潜意识中的东方主义思想人为地为东西方的沟通设置了障碍,从而使他呈现给读者的印度之行成为失败之旅。 正如赛义德所说,“我们要认识到像文化这样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的霸权体系对作家和思想家的内在束缚,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抑制,而且还是有生产力的。”(赛义德,1999:1)福斯特对印度及印度人的表述使读者的视野遭到扭曲,我们在小说中不难发现西方作家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思想,小说的叙事再一次证实了西方对东方的习惯看法,东方主义话语同样在《印度之行》这部被认为是反殖民的经典小说中再现。 参考文献 Childs, Peter (ed.). A Routledge literary sourcebook on E. M. Forster’s A Passage to India[C] London: Routledge, 2002. Herz, J. S. A Passage to India: Nation and Narration[M].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93. 爱德华•W•赛义德(谢绍波、韩刚译). 赛义德自选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爱德华•W•赛义德(王宇根译). 东方学[M]. 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0. 艾勒克•博埃默(盛宁、韩敏中译).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E•M•福斯特(张丁周、李东平译). 印度之行[Z]. 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 |
外语招生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yuloo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印度之行》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
阅读下一篇:与《对高考英语单项填空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商榷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