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简答练习题及答案15
1.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性降低。 4.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5.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6.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7.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8.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9.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10.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