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 第1节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1、国家教育目的 2、 培养目标 3、 课程目标 (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4、 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 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及代表人物 101 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能出发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 (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2节 素质教育 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08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 教师与学生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 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务素养 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与学生关系 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