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简答练习题及答案6
1.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2.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4.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5.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6.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 7.教学目标有哪些特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第二,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 9.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10.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