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苏小学教育心理学命题预测题及解析(3)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2-02-06 10:35:30
1.把教育看作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现代思想家是()。
A.德国的根舍因
B.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C.美国的布鲁纳
D.前苏联的赞可夫
2.教师在上课时既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又要注意到学生上课专心与否,这种能力属于( )。
A.班级管理能力
B.课前准备能力
C.注意分配能力
D.教育观察能力
3.“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防卫方法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4.加涅的信息加工论将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实现学习迁移属于( )。
A.回忆阶段
B.概括阶段
C.操作阶段
D.反馈阶段
5.教师告诉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小声讲话将失去课间休息的时间,这种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是( )
A.餍足
B.消退
C.代价
D.孤立
答案解析:
1.B[解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2.C[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别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
3.B[解析]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酸葡萄”机制,指为减少或避免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对自己的不合理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接受它。
4.B[解析]概括阶段实现学习的迁移;回忆阶段进行信息的检索;操作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反馈阶段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5.C[解析]代价指个体由于违反某一规则将失去一些强化物。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映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是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餍足指让学生维持某一行为,直至厌倦为止;孤立指将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从班级中隔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