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用词精准,拟好标题
来源:华图教育发布时间:2011-12-2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申论标题的重要性
申论考试大都要求自拟题目,我们知道,好的题目,可以使评论“先声夺人”,引起评卷者阅读评论的兴趣。一个恰当反映材料精神实质的好题目,或整齐和谐,简洁明快;或错落有致,风趣生动;或词句华美,文采斑斓,能令人顿生爱意。“题好一半文”的说法就是明证!若题目草率拟就,平淡乏味,甚至错字迭现,语病百出,就会大煞风景,使评卷者产生成见:题目如此,内容可想而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传达文字的基本思想。好的论述题目,既能以“目”传神,也能以“目”传情,在让评卷者对评论的内容或见解一目了然的同时,一下子吸引和打动评卷者,使他们产生看完整个评论的欲望;在阅读完评论之后,反观论述的题目仍感到贴切、精练,回味悠长。
2.申论标题的特点与作用
(1)论文题目的特点。与其他体裁文章的题目相比,论述文的题目有着自己显著的特征。虽然二者的题目都是文章(或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但论述题目是对客观事实或材料进行分析、议论。
(2)论文题目的作用:
①提示论题。论述题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以提示论题范围为主要任务,在题目中明确告诉受众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以论题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吸引受众的评论。
②体现论点。以传递意见性信息为主要任务的评论作品,在标题中直接体现中心论点是常有的做法。这种做法以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启迪思考,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③表明态度。利用标题,直接表明作者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态度、意愿和价值取向,是评论标题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在这类标题中,不是以见解的新鲜取胜,而是以态度的鲜明见长,特别是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分明的现象,或一些特别值得强调的问题,借助于这类标题,可以起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
④激发读者兴趣。除以上三种作用外,借助于新鲜的事例、新颖的手法、独特的角度、鲜活的语言引发受众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的兴趣,也是它的一种重要的职能。相对于新闻报道的标题,评论的标题更简洁、更概括、更抽象,这就要求其标题在制作上更加精心。
3.申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实践表明,凡是成功的论述题目,基本上要做到贴切、具体、鲜明、精练、生动、简洁、形象、别致、整齐。
(1)贴切。贴切有多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题文一致,即评论的标题对论题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
某报曾刊登一篇评论,题目为《韩国看不上爱国者》,乍看题目,读者很容易理解为韩国对爱国者不屑一顾,那么韩国今后还会有人愿意爱国吗?细读评论才发现:文章议论的是韩国不愿在领土上部署美国“爱国者”导弹,导致韩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严重对立。由于文章的标题在“爱国者”三个字上没有加引号,导致题文不符,使读者产生了误解。
无独有偶,某报就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问题发表了一篇评论,标题为《为九龄童“盗马”辩》,其部分内容如下: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某日晚11时左右,几位巡逻民警行至某地立交桥,发现一小男孩牵着一匹小白马悠然独行。上前询问,男孩答道:“爸爸给我买的。”民警把他带到派出所,问了两个小时,男孩才讲出原委。原来这位小朋友看到公园的小白马长得漂亮,晚上便偷偷地从公园牵出。
文章继而又写道:“后据了解,小男孩名叫×××,因从小顽劣,在小学一年级即被学校除名。”从爱护小朋友的角度出发,我在摘录原文时,将他的姓名隐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警深夜巡逻发现小孩牵马引起怀疑上前询问是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应及时将他送回家或通知小孩的父母,不应在小孩的监护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深夜讯问达两小时之久,更不能在报刊上将他的“历史材料”通过新闻媒介传播。
接着,评论重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条款,对包括民警和媒介在内的有关单位和人士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可随意,要三思而行,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这篇评论由头较为典型,议论也言之成理,但标题《为九龄童“盗马”辩》,显然与文义不够一致。首先,9岁儿童偷偷牵走公园的马,其行为已触犯法律,“盗马”二字不必加上引号。其次,作者在文中是对有关部门处理这一事件的做法提出异议、进行辨析,而并非是为孩子的盗马行为辩解或辩护,但仅看标题,很容易理解为这层意思。若将标题改为《“顽童盗马”引出的法律思考》或《执法者应懂法》,似与文义较为契合。
贴切的第二层含义,是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即标题制作遣词用字时,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滥用辞藻。
某报曾刊登一篇评论《法人岂能是法盲》,意思是企业的领导应首先学法、懂法,不可成为法盲。但由于对“法人”和“法人代表”这两个法律术语的混淆,造成了标题的失当。其实,“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而非具体的个人。
还有一篇评论,标题是《要春风化语,不要耳提面命》,由于作者望文生义,把“耳提面命”理解为“提着耳朵当面训斥”之意,所以把同义词(均含“教诲殷勤恳切”之意)对立起来。难怪时隔不久,在同一栏目又刊登了一篇评论,题为《也谈“耳提面命”》对前文标题的“误植”予以更正。
贴切的第三层含义,是标题确切妥帖,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曾经有一篇专栏小言论,题为《“一错千金”》,说的是某地几家报刊为提高质量、减少差错,决定在编校质量检查日这一天欢迎读者帮助找错,发现一处,即罚责任者1000元以上奖励读者,文章认为此法可取,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仅看标题,难免产生歧义:是出错得奖,还是出错受罚?因“一错千金”是从“一诺千金”变化而来,本意为“价值千金”。“一错”如此值钱,标题上鼓励差错还是惩戒差错,让人有些捉摸不定。
(2)具体。虽然评论中的一些体裁经常就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但评论的标题并不是越大越好。即使是选题重大的评论,标题也应该尽量具体。避免空洞乏味,大而无度。
某报在植树节那天发表了一篇评论《以科学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仅看标题,很难把它与植树造林直接挂钩。《健康报》为此而发表评论,题目是《“栽植”健康》,集中议论植树造林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不仅生动贴切,也与该报的主旨相吻合。与前者相比较,后者注意将标题具体化,使评论的针对性在标题中体现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3)鲜明。作为一种直接发言的形式,评论类体裁的标题应当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都应在题目中有所反映。也就是说,评论的标题应该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倾向,切忌钝刀子割肉,不痛不痒。
在各种风格的评论标题中,鲜明泼辣的标题不乏其例。如《中国青年报》的《以车取人者戒》、中央电视台的《先教孩子做人》等。这些标题态度鲜明、见解明了,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4)精练。要做到精练这一点,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约,要言不烦。在近现代评论作品中,不乏标题精练的佳作,如王韬的《变法》、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中日亲善”》、张季鸾的《蒋介石之人生观》、邹韬奋的《肉麻的模仿》、鲁迅的《战士和苍蝇》、毛泽东的《“友谊”,还是侵略?》等。这些评论的标题以简短的句式、简洁的文字廓清了论题的范围,表明了中心论点,其中一些还不乏幽默、犀利,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与精练相对的是冗长。有些评论的标题,句式繁杂、语言啰唆,让人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某报一篇评论的标题是《“一矿长因欠税被免职”之三思》,不仅把事实全部写入标题,缺乏精心的概括和提炼,文字也半文半白,读来十分生涩。另一篇有关“三八”节的评论标题更为啰唆,长达24个字:《做好妇女工作,充分发挥妇女在税收工作中的“半边天”作用》,冗长的标题和篇幅不长的评论放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当然,标题并不是一味求短、越短越好,能用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和最简约的文字表明文意即可。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