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来源:华图教育发布时间:2011-12-2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由此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思维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 一元论和二元论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4.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认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等局限性。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基本粒子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但仍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和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莫大于吾心;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本质都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6.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万物都在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7.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可生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容易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则犯了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8. 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具有三维性,即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相反,则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9. 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义:
(1)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通过实践人类可以把目标、知识、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属于人的世界。
(2)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的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小。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