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常识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来源:华图教育发布时间:2011-12-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1.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为获取生存资料而进行的改造自然、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有其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创造的前提。
(3)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
(4)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5)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2.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的综合。人口因素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构成、发展规律的总和。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优秀素质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恶劣、贫乏的地理环境和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3)重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保护生态平衡,保持环境和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之中,社会发展也是一个运动的历史过程。
(2)社会过程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4. 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思想结构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2)社会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的总和。
(4)社会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是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
5.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6. 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2)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
(3)生产力具有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性。生产力的物质性指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社会性是指生产力不取决于个人生产力水平而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历史性指生产力是不断变化、更新、发展的,没有永恒固定的生产力。
7.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社会物质关系。
(2)生产关系有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产品分配形式。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1)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及设施。上层建筑系统可分为两个基本部分,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
10.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实体性要素以及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章等制度性要素。
11.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使得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以与生产力相适应。
(3)整个社会的运动也就是生产力影响生产关系继而影响上层建筑。
1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上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3.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1)社会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也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角色”。
(3)社会规律需要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验证。
(4)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可以和人民大众的意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割裂二者的关系,容易犯“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两种错误。
1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4)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它们的实践经验是精神财富的源泉,同时人民群众也参加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5)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6)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5.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综合体。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3)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4)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5)工具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价值最基本的关系。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