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部分5—7章的简答题解析,以饕学员。 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 17.教师职业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㈡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教师主要是通过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①搞好教学工作;②做好思想品德工作;③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作用: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⑶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18.教师的一般角色?在新课程条件的角色有哪些? 一般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朋友。 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9.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⑴复杂性和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应因材施教、灵活多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并能创造性进行教育教学。 ⑵示范性。是由教师的职业责任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 ⑶系统性。表现在学生的发展是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老师既要发挥特长,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又要与其他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育人大业。 20.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哪些? ⑴道德素养。忠诚于人们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⑵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个性素养。 21.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什么? 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①依法执教,严谨治教②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⑵热爱学生。①全面关心学生②尊重和信任学生③严格要求学生④理解和宽容学生⑤解放和放飞学生。⑶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①善于与同事合作②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②加强修炼②言行一致。 2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可分三个简答) ⑴专业知识素养: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②精深的学科知识。③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⑵知识能力素养:①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②驾奴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③精深的语言表面能力。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⑤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⑥较高的教育机智。⑦教育科研能力。 ⑶个性素养:育人工作是最精细、最复杂的事业,由此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以便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诸如热情乐观、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幽默风趣、善于交际、乐于助人、团结合作、公平客观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23.学生的本质属性?(可出多个简答) ㈠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⑴学生是人。①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②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③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⑵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的人。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②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⑴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学校学习具有特殊性:第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第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第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第一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第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4.现代生活独生子女有哪些心理特征? 积极的心理特征:⑴智力发展水平较高。⑵进取心较强;⑶求知欲较强、兴趣广泛;⑷思想活跃。 消极的心理特征:⑴自我中心;⑵依赖性强;⑶心理承受能力差;⑷骄气十足。 第六章 课程 25.什么是课程?内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学生在校期交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课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内涵:⑴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⑵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⑶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6.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⑴按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⑵按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分为必修课程和选择课程;⑶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研究课程;⑷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⑸按课程的呈现状况分为现行课程和隐性课程。 2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个因素。 28.什么是课程计划?即构成要素是什么? 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29.什么是课程计划?结构和编制的原则? 课程计划是指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静,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校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构成: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的构成。 原则:①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②以学科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③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④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0.什么是课程标准?它的理解和执行? 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理解和执行:①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③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④全面系统的理解课程标准。 31.什么是教材?及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关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具体表现在: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②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③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④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32.什么是教科书?它有什么作用,使用要求是什么?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①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②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③它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依据。 要求:①整体把握教科书;②重点设计教科书;③充分利用教科书;④及时引进新知识;⑤适当补充乡土材料;⑥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3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路径与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几种? ⑴进行社会调查;⑵审查学生活动;⑶开发实施条件;⑷研究学生情况;⑸鉴别校外资源;⑹建立资源数据库。 3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⑴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⑵交流与合作;⑶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⑷教师的培训;⑸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35.我国初中和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是什么? 初中:①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②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高中:①符合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②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③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课程;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七章 教学 36.什么是教学?含义是什么?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德,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 包括:①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②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7.教学的意义? ⑴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⑵教学是进行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⑶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8.什么是教学过程?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特殊性表现在:①间接性与简捷性;②交往性与实践性;③教育性与发展性;④引导性与指导性。 39.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人物,可以划分为:①引发学习动机;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③巩固知识;④运用知识;⑤检查知识。 40.分析教学过程的规律? 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各人遗忘积累的和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③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有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经验积累。 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治理相结合。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㈢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①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②学生思想的提高有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③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偏向。 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①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②学生具有主动作用;③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育路教育网友情提示: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针对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包含普通话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试讲等内容,了解相关考试及辅导信息,请致电:010-51294794,或登陆网址:http://www.yuloo.com/jszg/查询。 |
热门资料下载: |
教师资格考试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
|
|
报考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