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68840、51268841
教师资格考试网
 新闻资讯  报考指南  政策大纲   经验心得   优秀推荐课程   教师资格备考圈   答疑交流区
 考试科目: 心理学: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学习辅导 教育学: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幼儿 | 小学 | 中学  普通话  说课   爱童世纪教育中心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1—4章简答题解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0-20 13:40:16  来源:育路教育网
  • 文章正文
  • 资料下载
  • 圈子话题
  • 论坛

    育路教育网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部分1—4章的简答题解析,以饕学员。

  第一章  教育与教学

  1.简述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的要素及各要素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2.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家交流。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人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③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⑵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表现在三点:①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学习者的个别需要。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③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5.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

  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了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6.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⑴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指人是自然中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但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地进行教育的出发点。

  ⑵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指人的生存和发展既要受到自身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总之,人既具有受动性又具有能动性。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两者的统一。人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的观点是科学教育观的客观依据。

  ⑶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要求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7.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⑴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⑶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均速前进的过程,不平衡性表现在: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发展关键期。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⑷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扬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自觉性。

  ⑸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8.论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与其作用?

  因素有:遗产素质、环境和学校教育。

  遗传素质及作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它为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它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不宜夸大遗产素质的作用。

  环境及作用:它使遗产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他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他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9.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0.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

  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它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⑵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它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它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它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2、13岁到14/15岁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2.什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他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别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实现的基本途径。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标,但两者的角度不同。

  1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确定教育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发展的需求的辩证统一。具体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14.五育之间的联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联系表现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体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总之五育在实践中是一个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五育的内涵、任务和作用,统筹兼顾好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5.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内涵: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16.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⑴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①要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②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

  ⑵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①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②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③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①改革内部管理机制。②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育路教育网友情提示:教师资格证考试主要针对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包含普通话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试讲等内容,了解相关考试及辅导信息,请致电:010-51294794,或登陆网址:http://www.yuloo.com/jszg/查询。

热门资料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论坛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教师培训咨询电话:010-51294794
报考直通车
 
·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
·考试时间:一般在10月至12月间
·报名条件:适应教师需要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公民
教师考试科目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