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一、判断、选择 1、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 经验主义——存在即被经验; 工具主义——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 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 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 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2、永恒主义教学观 永恒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流派,代表人物-赫钦斯; 永恒主义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 永恒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 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在师生关系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教育。赫钦斯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地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2001年启动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 赫钦斯认为,多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3、人本主义教学观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其理论植根于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 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 “患者中心疗法”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治疗方法;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人本主义的教育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有进步; 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4、建构主义教学观 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滕伯格; |
热门资料下载: |
教师资格考试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
|
|
报考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