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考试辅导资料:股指期货市场平稳与流动性(六)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9-12-07
“流动性”是股指期货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志
推出股指期货必须“稳”字当头,早已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共识。股市的剧烈波动,的确也往往伴随着成交量(即流动性)的急剧放大。问题在于:“平稳上市”是否必然要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
流动性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商品或金融衍生产品是否成功,只能由市场评价说了算。市场用流动性来发言,用交易量来投票。
流动性即交易量越大,市场参与度越高,各种影响价格的信息才能以最快速度反映到交易过程中来,从而形成最权威、最获市场认可的价格发现,同时使套期保值者有效转移和对冲风险。1982年2月堪萨斯农产品交易所推出价值线指数期货合约,当年成交35万张;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4月推出标普500股指期货合约,当年成交150万张后来居上。标普500及其迷你型股指期货合约先后成为世界之最,其标志就是流动性。
微观价值:股指期货是现代资本市场的产物,其产生背景是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经济运行混乱和金融体系失控,引发股市风险倍增,股灾层出不穷。面对股市“齐涨共跌”的巨大系统性风险,美国的股指期货应运而生,立竿见影。紧接着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起而效尤。目前,历经考验的股指期货已成为最活跃的金融衍生品种之一,股指期货被誉为“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高度评价以股指期货为主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显著降低了对冲风险的成本,拓展了对冲风险的机会。没有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今天的金融体系比30年前更灵活、更有效率,国民经济在经受金融震荡时也更为坚强”。
我国股市由于缺乏融券和做空机制,缺乏针对系统性风险的管理手段,迫切期望股指期货填补空白。当市场出现价格断裂时也会因股指期货的“润滑剂”作用而恢复得更快。但如果股指期货缺乏相应的流动性,大量持仓不能实现交易和对冲,则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及润滑功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无助于中国股市的调整和平衡,股指期货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
宏观价值:当今世界,金融资产已上升为不亚于能源之新型“战略资源”,金融市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第二战场”,金融及其衍生品交易也成为国际竞争的“热核武器”。一个经济大国或产业结构齐全的经济体必须配套不受外资机构操纵、独立而稳定的金融市场。不具备本土话语权的金融市场,极易沦为影子市场,其走势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弱,容易向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发出错误的预期信号,同时外资控盘可能波及本土金融市场安全。金融风险传导性极快,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几十年财富一夜之间被国际游资席卷一空就是例证。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资产规模大幅提升。2006年银行业总资产达43.95万亿元,超过2001年底一倍多,存贷差超过了11万亿元;保险资产1.97万亿元,比2001年底增长三倍多;股票市值超过10万亿元;外汇储备1.06万亿美元。尤其2006年底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金融改革深化加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迫切需要形成本土定价权机制,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成为全球金融标准主要制定者之一。
当前,周边市场正瞄准中国崛起的巨大潜力,纷纷抢盘针对我国的金融期货品种。如新加坡交易所的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芝加哥商业交易所5月20日即将推出的新华富时25股指期货电子迷你合约(23.5小时持续操作覆盖83个国家15万个资讯集合点)、中国香港交易所近期可能推出的H股金融指数期货等等。期货界著名定理:在同一时区,同一产品不可能在两个以上交易所同时成功。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境外A股股指期货交易规模有限,一旦开放后就绝非包赢不输。新加坡从1986直至2005年始终把持或严重影响着日经225指数价格,大阪证券交易所竭尽全力才夺回其主导地位,而台湾股指期货交易中心现在仍属新加坡。
争夺金融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无容置疑必须依靠巨大的流动性来兑现。只有形成相应的流动性,中国才不会丧失自己的指数资源,才不会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被周边市场边缘化,进而有效防范国际游资的恶性冲击,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安全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