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陕西公考申论热点(16)弘扬中华文化

来源:发布时间:2008-04-1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务员辅导咨询

汇集公务员培训权威机构,权威解答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

zaixuanzixun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特别是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论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成为普通民众日常议论的热点话题,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前沿课题。

  战略与根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紧迫性

  首先,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多年来一直极富魅力,令人关注。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有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期有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有持续不断的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影响至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深刻,比如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是上游,是高处的水,要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比如说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兴国、文化复兴如此等等。总之,在今天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今天我们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了,在海外建立的近两百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证明。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国的四个标志,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繁荣。中国改革开放持续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奇迹的背后,必然有文化信息、文化标识和文化密码,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必须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积极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的需要。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全球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国文化的内在发展动力,在于它的刚健有为,在于它的独立意志,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在于它的维新变革。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只有进入对方文化而非征服对方文化,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才有可能。中国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中,保持个性并增强话语权,这样的文化才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世界的,不仅是自赏的,而且是共享的。

  再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自觉应对改革和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现实状况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很快,人们在肯定经济奇迹、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对文化建设、道德重塑、价值追求、人文修养方面的不适应格外担心,甚至忧心忡忡。如果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却是道德失范、价值失迷、文化失衡、社会失信、人文精神失落,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减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不可能持续。应当看到,不发展不行,发展太快也会有问题。就象一个人跑得太快,身上可能会丢掉一些东西一样,一个国家发展太快也可能丢掉一些东西,其中就包括精神和传统,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没有精神,就没有“定准”,没有传统,就失去了“本根”。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正因为此,我们才会提出“八荣八耻”。应当说,“衣食足”在今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了,而“知荣辱”则还是大问题。在这方面,确实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化大力气去做。当前羞耻感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潜规则的盛行,已近积重难返,迷漫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法面面,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会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道德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决不能熟视无睹,掉以轻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当务之急。

  最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支撑。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主体与现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是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个性并增强话语权。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国际金融的一体化等等。广义的全球化的理解则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指人类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的联系、沟通、交流和互动。简单的说,全球化的实质和基础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一体化,从而依托于市场。二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从而依托于知识、技术和信息。也就是说,全球化有两个轮子:一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化,二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民族和地域文化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差异依然会存在。文化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差异,正是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经济越是全球化,就越需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越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和平等对话。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就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11月在我国杭州举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也通过了《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建和谐世界》的杭州声明。尊重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国际关系准则和文化理念。经济全球化不应导致世界文化走向单一,应当提倡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共处而不是冲突,对话而不是对抗,交流而不是封闭,兼容而不是排斥,和谐共生,共同繁荣。

  二是处理好全球价值趋同与民族身份自我认同的关系,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最复杂,既似乎介于两者之间,又似乎两种特点都有。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由“全球化”“世界性”“国际化”带来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的接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所有这些相反的历史进程使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的问题更加突出,未来世界的发展将取决于两者的互动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

  三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焦点问题和核心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契合性,比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二是冲突性,比如传统的等级观念与现代平等理念,人治习惯与法治社会,群体至上与个性发展,中庸之道与社会竞争,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三是潜现代性或准现代性,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成为现代民主的“本土”思想资源。四是后现代性,在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方面,现代新儒学体现了某种后现代性,这是人类思想螺旋式发展的反映。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就拿“三纲五常”来说,“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完全是单向的、专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别是“五伦”,则是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具体内容是要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兄良弟恭,长惠幼顺,这里讲的五伦关系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其中一些内容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关系的思想资源。因此,必须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忌一锅煮和一刀切。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而且阐明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四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而划入“封资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根,如果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一代代的继续传承,那真是对前对不起先人,对后对不起后人,对内对不起国人,对外对不起世人。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传播与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做法和途径

  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五四以来在文化方面总的看是破的多,立的少。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如同西西弗斯似的重复。说实在的,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具体的做法和路径主要是:

  第一,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第二,生活化。即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第三,社会化。即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第四,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第五,网络化。即让中华文化上网,以更好地介绍和普及中华文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精彩专题

更多>>

全方位公考复习攻略

更多>>

公考交流

进入论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