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综合分析题
来源:华图网校发布时间:2011-12-1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又如2008年山东申论第2题:
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三)对社会现象的分析
这主要是指对文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所隐含的本质思想进行分析。如2008年江苏申论第2题:
“给定资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在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里的生活感受,请你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做出必要的分析(内容不少于四个方面)。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贴切,语言简洁,篇幅不少于200字。
又如2008年山东申论第3题:
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
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
二、应试技巧
综合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考查对给定资料的延伸、整理的能力。我们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从政府工作人员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 申论考试中的综合分析也应该讲究方法,良好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容特点,而且可以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仔细审题
我们在做综合分析题时要认真审题,把握题旨,切忌随意草率。设问具有规定性、针对性和指向性的作用。为什么不少考生答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要解答的问题是什么。首先,要把设问和材料联系起来,弄清每个设问的中心观点。其次,弄清设问所要运用的有关知识范围。材料式分析题虽然赋予考生思考的空间,但并非可以任凭自己胡编乱造,必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依照设问中的问题,在分析时紧扣事实、反映观点,做到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再次,弄清设问中有何特殊要求,该题在设问上是属于限制型,还是属于扩展型。对于前者的设问,限定了答题的思维方向和知识范围,答题时发挥的自由度较小;对于后者的设问,需自己选择答题的思维方向和知识范围,作答时发挥的自由度较大。审读材料与审读设问相结合。通过设问所提供的信息审读材料,使审读材料时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从审题的角度看,审题不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主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不住。有些考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低,不能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对综合分析题中的概念常常作出或错误或片面的理解。
2.对材料的关键语句把握不住。有些考生精读能力低下,缺乏对关键信息的敏锐感知,不善分析含蓄语句中的言外之意,不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因而造成审题上的忽略与盲视,必然形成认识的肤浅与局限。
3.有的考生对材料中心意思把握不住。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没有明确中心和重点,抓不住关键和要害,下笔时就随意而散漫了。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