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68840、51268841
教师资格考试网
 新闻资讯  报考指南  政策大纲   经验心得   优秀推荐课程   教师资格备考圈   答疑交流区
 考试科目: 心理学: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学习辅导 教育学: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幼儿 | 小学 | 中学  普通话  说课   爱童世纪教育中心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讲解: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2-18 10:17:27  来源:育路教育网
  • 文章正文
  • 资料下载
  • 圈子话题
  • 论坛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是动机缺失。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四)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六)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七)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八)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一)倾听(二)鼓励(三)询问(四)反映(五)澄清(六)面质四、其他方法(一)观察法1.项目检核表2.评定量表3.轶事记录(二)自述法

    第三节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热门资料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论坛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教师培训咨询电话:010-51294794
报考直通车
 
·报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
·考试时间:一般在10月至12月间
·报名条件:适应教师需要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公民
教师考试科目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