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书店 学校  题库 论坛  网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郑州 | 天津 | 山东
报名咨询热线:010-51268840、51268841
 监理工程师
 考试动态  报考指南   考试大纲   政策解析   成绩查询   考试教材   考试论坛   网络课程
 合同管理: 考试辅导|真题|模拟题 质量投资进度控制:考试辅导|历年真题|模拟题  案例分析:考试辅导|真题|模拟题  理论与法规:考试辅导|历年真题|模拟题
地区信息

2012年监理师考试三项控制知识点辅导20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9-07 08:09:49  来源:育路教育网
  • 文章正文
  • 网校课程
  • 调查
  • 热评
  • 论坛

    (三)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

    1.观察直方图的形状、判断质量分布状态

    作完直方图后,首先要认真观察直方图的整体形状,看其是否是属于正常型直方图。正常型直方图就是中间高,两侧底,左右接近对称的图形,如教材147页图7-8(a)所示。

    出现非正常型直方图时,表明生产过程或收集数据作图有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出原因,从而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凡属非正常型直方图,其图形分布有各种不同缺陷,归纳起来一般有五种类型,如教材147页图7-8所示。

    (1)折齿型(图7—8(b)),是由于分组组数不当或者组距确定不当出现的直方图。

    (2)左(或右)缓坡型(图7—8(c)),主要是由于操作中对上限(或下限)控制太严造成的。

    (3)孤岛型(图7—8(d)),是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临时他人顶班作业造成的。

    (4)双峰型(图7—8(e)),是由于用两种不同方法或两台设备或两组工人进行生产,然后把两方面数据混在一起整理产生的。

    (5)绝壁型(图7—8(f)),是由于数据收集不正常,可能有意识地去掉下限以下的数据,或是在检测过程中存在某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

    [例题] :由于分组不当或者组距确定不当出现的直方图是(  )型。

    A. 折齿型

    B. 孤岛型

    C. 右缓坡型

    D. 双峰型

    答案:A

    2. 将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判断实际生产过程能力

    作出直方图后,除了观察直方图形状,分析质量分布状态外,再将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比较,从而判断实际生产过程能力。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一般有如教材148页图7—9所示六种情况。图7—9中:

    T—表示质量标准要求界限;

    B—表示实际质量特性分布范围。

    (1)图7—9(a),B在T中间,质量分布中心 与质量标准中心M重合,实际数据分布与质量标准相比较两边还有一定余地。这样的生产过程质量是很理想的,说明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的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认为全都是合格品。

    (2)图7—9(b),B虽然落在T内,但质量分布中心 与T的中心M不重合,偏向一边。这样如果生产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下限而出现不合格品。出现这样情况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使直方图移到中间来。

    (3)图7—9(c),B在T中间,且B的范围接近了T的范围,没有余地,生产过程一旦发生小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以缩小质量分布范围。

    (4)图7—9(d),B在T中间,但两边余地太大,说明加工过于精细,不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原材料、设备、工艺、操作等控制要求适当放宽些,有目的地使B扩大,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

    (5)图7—9(e),质量分布范围B已超出标准下限之外,说明已出现不合格品。此时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使质量分布位于标准之内。

    (6)图7—9(f),质量分布范围完全超出了质量标准上、下界限,散差太大,产生许多废品,说明过程能力不足,应提高过程能力,使质量分布范围B缩小。

    [例题]: 如图7—9(d),B在T中间,但两边余地太大,说明(   )。

    A. 这样如果生产状态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下限而出现不合格品

    B. 生产过程一旦发生小的变化,产品的质量特性值就可能超出质量标准

    C. 加工过于精细,不经济

    D. 已出现不合格品

    答案:C

    二、控制图法

    (一)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及其用途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原因,判明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方法称为控制图法。

    1.控制图的基本形式

    控制图的基本形式如教材149页图7—10所示。横坐标为样本(子样)序号或抽样时间,纵坐标为被控制对象,即被控制的质量特性值。控制图上一般有三条线:在上面的一条虚线称为上控制界限,用符号UCL表示;在下面的一条虚线称为下控制界限,用符号LCL表示;中间的一条实线称为中心线,用符号CL表示。中心线标志着质量特性值分布的中心位置,上下控制界限标志着质量特性值允许波动范围。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抽样取得数据,把样本统计量描在图上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状态。如果点子随机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内,则表明生产过程正常处于稳定状态,不会产生不合格品;如果点子超出控制界限,或点子排列有缺陷,则表明生产条件发生了异常变化,生产过程处于失控状态。

    2.控制图的用途

    控制图是用样本数据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它的用途主要有两个:

    (1)过程分析,即分析生产过程是否稳定。为此,应随机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控制图,观察数据点分布情况并判定生产过程状态。

    (2)过程控制,即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状态。为此,要定时抽样取得数据,将其变为点子描在图上,发现并及时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失调现象,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前面讲述的排列图、直方图法是质量控制的静态分析法,反映的是质量在某一段时间里的静止状态。然而产品都是在动态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质量控制中单用静态分析法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动态分析法。只有动态分析法,才能随时了解生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使生产处于稳定状态,起到预防出现废品的作用。控制图就是典型的动态分析法。

    [例题]: 控制图是用样本数据来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有效工具。它的用途主要有(  )。

    A. 过程分析

    B. 过程控制

    C. 过程判断

    D. 过程稳定

    E.过程变化

    答案:AB

    (二)控制图的原理

    本章第一节质量数据波动的原因中已讲到,影响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原因,可分为系统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

    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仅仅存在偶然性原因影响,而不存在系统性原因,这时生产过程是处于稳定状态,或称为控制状态。其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质量特性值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控制图就是利用这个规律来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异常原因,控制系统性原因造成的质量波动,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控制状态。

    如何衡量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呢?我们知道:一定状态下的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具有一定分布的,过程状态发生变化,产品质量分布也随之改变。观察产品质量分布情况,一是看分布中心位置(μ);二是看分布的离散程度(σ)。这可通过教材150页图7—11所示的四种情况来说明。

    图7—11(a),反映产品质量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其分布中心与质量标准中心M重合,散差分布在质量控制界限之内,表明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这时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合格品,可继续生产。

    图7—11(b),反映产品质量分布散差没变,而分布中心发生偏移。

    图7—11(c),反映产品质量分布中心虽然没有偏移,但分布的散差变大。

    图7—11(d),反映产品质量分布中心和散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μ值偏离标准中心,σ(s)值增大。

    后三种情况都是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异常原因引起的,都出现了不合格品,生产过程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分析,消除异常原因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依据描述产品质量分布的集中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统计特征值,随时间(生产进程)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在控制图中,只要样本质量数据的特征值是随机地落在上、下控制界限之内,就表明产品质量分布的参数μ和σ基本保持不变,生产中只存在偶然原因,生产过程是稳定的。而一旦发生了质量数据点飞出控制界限之外,或排列有缺陷,则说明生产过程中存在系统原因,使μ和σ发生了改变,生产过程出现异常情况。

    (三)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绘制控制图的目的是分析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这主要是通过对控制图上点子的分布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进行。因为控制图上点子作为随机抽样的样本,可以反映出生产过程(总体)的质量分布状态。

    当控制图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限之内;二是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我们就可以认为生产过程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点子的分布不满足其中任何一条,都应判断生产过程为异常。

    (1)点子几乎全部落在控制界线内,是指应符合下述三个要求:

    1)连续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内。

    2)连续35点中仅有1点超出控制界限。

    3)连续100点中不多于2点超出控制界限。

    (2)点子排列没有缺陷,是指点子的排列是随机的,而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这里的异常现象是指点子排列出现了“链”、“多次同侧”、“趋势或倾向”、“周期性变动”、“接近控制界限”等情况。

    1)链。是指点子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现象。出现五点链,应注意生产过程发展状况。出现六点链,应开始调查原因:出现七点链,应判定工序异常,需采取处理措施,如教材151页图7—12(a)所示。

    2)多次同侧。是指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的现象,或称偏离。下列情况说明生产过程已出现异常:在连续11点中有10点在同侧,如教材151页图7—12(b)所示。在连续14点中有12点在同侧。在连续17点中有14点在同侧。在连续20点中有16点在同侧。

    3)趋势或倾向。是指点子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现象。连续7点或7点以上上升或下降排列,就应判定生产过程有异常因素影响,要立即采取措施,如教材151页图7—12(c)所示。

    4)周期性变动。即点子的排列显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这样即使所有点子都在控制界限内,也应认为生产过程为异常,如教材151页图7—12(d)所示。

    5)点子排列接近控制界限。是指点子落在了μ±2,以外和μ±3σ以内。如属下列情况的判定为异常:连续3点至少有2点接近控制界限。连续7点至少有3点接近控制界限。连续10点至少有4点接近控制界限。如教材151页图7—12(e)所示。

    以上是分析用控制图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准则。如果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则把分析用控制图转为管理用控制图。分析用控制图是静态的,而管理用控制图是动态的。随着生产过程的进展,通过抽样取得质量数据把点描在图上,随时观察点子的变化,一是点子落在控制界限外或界限上,即判断生产过程异常,点子即使在控制界限内,也应随时观察其有无缺陷,以对生产过程正常与否做出判断。

 

辅导科目
精讲班
冲刺班
串讲班
报 名
主讲老师
课时
试听
主讲老师
课时
试听
主讲老师
课时
试听
 齐宝库
王双增
24
齐宝库
王双增
20
王双增
12
夏立明
40
夏立明
20
夏立明
12
吴海帆
32
吴海帆
20
吴海帆
12
杜 军
32
王 英
20
王 英
12
刘尔烈
32
刘尔烈
20
刘尔烈
12
孙玉保
40
孙玉保
20
李京玲
12
 每科学费:精讲班200元 冲刺班100元 习题班100元   套餐:精讲班+冲刺班+习题班=300元/科(原价400元)
 VIP套餐:同科目精讲班+冲刺班+习题班+内部课件+教材+在线模考=500元/科
 [单科]新学员报三科及以上9折;老学员多享一折;报全科7折优惠!(VIP套餐、套餐与单科优惠不能同时享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立即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后,请及时刷新页面!               [回复本贴]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监理工程师论坛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课程咨询电话:010-51260174
报考直通车
 
·考试科目:《建设工程监理基本理论与相关法规》、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设工程质量、投资、进度
控制》、《建设工程监理案例分析》。
·2010年监理工程师考试时间预计为:5月22、23日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