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A【解析】l957年,在生产资料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3.D【解析】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4.D【解析】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5.D 【解析】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 6.B【解析】见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7.C【解析】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8.C【解析】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在课程类型上属于隐性课程。 9.C【解析】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重点要考虑科学性和思想性。 10.C【解析】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 11.D【解析】学科标准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2.B【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性教学的原则。 13:A【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 14.B【解析】效度是一个测试能够测试出它所要测试的东西的程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 15.D【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法中强调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16.B【解析】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和疏导原则的定义,可知其反映的是德育的疏导原则。 17.B【解析】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18.D【解析】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9.C【解析】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 20.B 【解析】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见学习精要中这四要素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