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阅读理解(5)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0-10-29 10:39:0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公务员辅导咨询

汇集公务员培训权威机构,权威解答公务员考试相关问题

zaixuanzixun

 

  【例11】 (2009-国考-49)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1699个濒危物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应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B. 畜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C.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D. 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代价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整个文段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及例证来陈述畜牧业发展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还大量占用土地面积,甚至影响到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由此可知,作者陈述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提醒人们要及时地控制畜牧业的发展,不能令其毫无节制地威胁环境,因此A项最符合文意。B项和D项仅仅是字面含义的表述,并非文段的意图和目的,此外,这两项表述意思趋同,可以排除。C项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明确陈述有关“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例12】 (2009-国考-54)随着“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司法原则的强化,能否搜集到有力的证据,成为民事诉讼胜败的关键。目前,虽然人们的调查取证意识增强了,但搜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还较弱,许多当事人往往只好委托律师或其他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因此民事类调查取证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的主要途径B. 当事人取证意识与取证能力之间的差距

  C. 民事诉讼调查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D. 搜集证据成为诉讼胜败关键的法律依据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C。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首句陈述搜集证据是民事诉讼的关键这一司法原则,接着通过转折词“但”表达了当事人搜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较弱这一现状,最后通过“因此”进行总结即取证需求增大。不难发现整个文段通过前后两句的对比,表达了司法原则要求和生活实际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通过这种差距阐述民事诉讼中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C项最符合题意要求。A项表述有误,“主要途径”在文中并无体现。B项表述仅仅提到差距,属于字面含义,并不是文段的表述目的和意图。D项也属于对首句字面含义的陈述,也应排除。

  【例13】 (2009-国考-55)云南地处世界两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交界处,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在云南迅速过渡到低海拔的马来半岛。云南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南北走向,热带动植物随着北上的湿热空气,一直深入到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因此,云南在4%的国土面积上拥有全国50%以上的植物种类、70%以上的动物种类和80%以上的植被类型。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云南的地形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B.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很突出

  C. 云南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D. 云南的气候与生物多样性的联系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A。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首句陈述了云南的地理位置,接着又陈述了云南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最后用“因此”这一引导词引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作者是想通过陈述揭示地形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项。B项表述不准确,仅仅提到了生物多样性,并没有揭示关系,不是文段意在强调的内容。C项表述过于表面化,仅仅提到了地理条件,没有言及生物多样性。D项表述不准确,“气候”仅是其中一点,正是由于特殊的地形才造就了云南的特殊气候,因此D项表述不妥。

  【例14】 (2009-国考-56)北京天坛祈年殿、圜丘的各层组排,均是以天阳之数“九”及其倍数呈扇环形展开的,即由内层至外层分别为九、一十八、三十六……这个天阳之数“九”来源于《易经》乾卦的“九”,如《易经·乾》“上九,亢龙有悔”,即言“九”为阳数之极,此时为阳之亢极。神圣的祈年大殿用“九”及其倍数排列,寓含着崇尚天阳的信息,这是《易经》符号学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我国古代建筑体现着功用、审美的特点

  B. 我国古代建筑蕴藏着一种数字符号信息

  C. 《易经》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符号信息

  D. 我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暗含符号信息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谈到了天坛祈年殿、圜丘等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又结合了《易经》中对于“九”字的释义,主要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我国古代建筑中蕴藏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数字符号信息。有些考生会受到C项的干扰,但C项是结合题目表述本身进行的讨论,并非进行引申的言外之意,因此为错误选项。D项表述也有偏差,“最高境界”无从得出。A项表述不恰当,其中“功用、审美”无从得出。

  第三节 细节判断题

  核心知识

  细节判断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段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的题目,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文段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往往使考生在仔细辨别选项正误的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难度较高。由于这种题型是对题目细节的考查,所以在出题的过程中容易设置思维陷阱,如果考生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被误导而造成错选。

  通常在提问中出现“正确/不正确”“可以推出”“可以得出”等字样的就是细节判断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哪项不能推出”“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等。

  细节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的细节抑或隐含信息及推断的能力。其中有些题目是对原文表述的近义或同义转换;有些题目是对某一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些题目则是根据文段的表述进行推断。基于细节判断题的以上特点,考生要正确地解答这类题目就应该首先了解陷阱的设置规律。通常选项设置的陷阱有如下几类:

  1.时态上的偷换

  汉语虽然没有印欧语系那样的明显的时态标志,但是还是有一些语句成分透露了时态信息,因此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有关时态的表述,有意识地与原文表述进行比较,确认二者是否一致。如:“将”“要”一类的引导词均表示将来时态;“已”“已经”“过”“了”均表示过去时态;“着”“正在”等则表示的正在进行时态。

  2.数量上的偷换

  除了时态之外,考生还应注意数量方面的细节,这也容易被考生忽视。所谓数量,就是确认原文和选项中的表述从数量的角度讲是否吻合,有没有扩大抑或缩小。现将数量的表述进行如下梳理:如“大多数”“很多”“许多”“广大”“广泛”“一片”“大量”“大部分”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多的数量概念;“少数”“少部分”“少量”“一小部分”“某个”“某种”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少的数量概念;而“某些”“一部分”“一些”这样的引导词则比较特殊,处于游离状态,有时趋于较多,有时抑或趋于较少,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务必注意数量上的表述与原文是否吻合,从而判断其正误。

  3.话题上的偷换

  无论考生作答哪类题目,保持话题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基本的答题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有些细节判断题在题目的设置上会出现偷换话题、扩大话题或缩小话题,如原文中提到的是“北京近些年的绿化情况”,而选项中分别将其扩大为“北京近些年的情况”和缩小为“北京近些年的植树情况”,这些就属于话题的偷换。

  4.概念上的偷换

  概念上的偷换是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进而混淆视听,造成考生误选。对此,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表述要件的主体(换言之即动作的发出者)与选项中的主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客体(即动作的接受者)与选项中的客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动作描述抑或状态是否与选项相匹配。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候,陷阱常常是这样的:在原文中摘出一个确实出现过,但事实上却与题目无关的概念进行偷换,考生看到这个概念确实在原文中出现了,并没有看到其内涵上的偷换,从而受到干扰而进行了误选。

  5.逻辑上的偷换

  众所周知,连续的句子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有可能是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有可能是条件与结果的前提关系,有可能是二者并举的并列关系,也有可能是前肯定后否定的转折关系等。总之,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全方位公考复习攻略

更多>>

公考交流

进入论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