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新大纲行测辅导:阅读理解(1)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0-10-29 10:34: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第一章 阅读理解
命题分析及题型综述
阅读理解类题目“一般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要求应试者选出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项”,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在理解题干含义的基础上作答。纵观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试题,阅读理解类题目的题量一直保持在20道,占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总题量的50%,而且其难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题干的阅读量不断加大,对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强等方面。因此,考生在平时的备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阅读速度与综合分析能力,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准确、恰当的答案。
从命题角度分析,阅读理解部分的考查角度很多,主要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细节判断题、词句理解题、衔接排序题及其他类型的试题。与逻辑填空部分只考查个别词汇的准确运用不同,阅读理解部分重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理解”体现在意图推断题、细节判断题、词句理解题等几种题型上,主要包括对题干的理解,对备选项的理解,对出题者命题思路的理解,对所选择答案的理解等各个方面。“表达”体现在主旨概括题、衔接排序题及标题结语题等几种题型上,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能够准确地概括出语段主旨含义,根据句子主题对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或者能够根据给定语段填入适合的标题或结语,等等。
为便于考生更加系统、全面地备考阅读理解这一部分,编者对2006年以来的阅读理解题型进行了汇总分析,详见下表:
最近五年阅读理解题型题量统计表
年份 | 主旨概括 | 意图推断 | 细节判断 | 词句理解 | 衔接排序 | 标题填入 |
2010年 | 4道 | 10道 | 2道 | 1道 | 3道 | |
2009年 | 9道 | 9道 | 1道 | 1道 | ||
2008年 | 12道 | 5道 | 2道 | 1道 | ||
2007年 | 13道 | 3道 | 1道 | 2道 | 1道 | |
2006年 (一类) |
11道 | 9道 | 8道 | 1道 | 1道 | |
2006年 (二类) |
13道 | 3道 | 7道 | 2道 |
通过最近五年的题型题量分析,不难看出命题人对于以上六种题型有所青睐,其中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和衔接排序题为必考题型。此外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对细节判断题均有考查,因此以上四种题型应该是各位考生复习的重中之重。其他两种题型为选考题型,词句理解题通常是隔年命题考查。标题填入题出现得较早,并且五年内仅出现一次,难度不高,考生可以自行把握。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1.先看问题,确定题型
由于阅读理解题干部分的阅读量较大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考生若先读题干往往会出现读了一遍却没读懂的情形。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答题,考生可以先看所问的问题,确定了答题方向,再带着问题去题干中寻找答案,做到有的放矢,快速作答。
2.判断选项本身正误
一般来说,四个备选项内容不会相差无几,考生可运用排除法先排除错误选项,缩小正确选项的选择范围。错误选项特征: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原文中某句话表述相同,比较片面;表述与题干内容不相干或明显相左。正确选项特征:本身表述无漏洞,且有一定的思想性;表述比较相对,出现“应该”“仍然”“需要”“可能”等关键词;是题干内容的同义替换。
3.敢于质疑,换位思考
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所谓的“正确答案”,更要敢于质疑,多思考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久而久之,自己也可以有所提升。在练习和考试过程中,考生也可以将自己置于命题者的位置,从命题者的角度来分析试题,这样往往也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4.不要犹豫,果断选择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题目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不存在“不会”的问题。对于一些较难的题目,考生经常是在排除了一两个错误选项之后在其他选项之间犹豫不决,觉得哪个都像是正确答案,久久不能作出选择。这时,考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直觉,选取自己最初选定的一个,这样即使选错了,也比犹豫纠结要好,因为这至少为后面试题的回答赢得了时间。
5.各类题型解题必备法则
作答主旨概括题时,可以在选项中直接寻找同义替换的句子;作答意图推断题时,选项完全是原文内容的通常不选;作答细节判断题时,可直接将选项与原文对比;作答词句理解题时,可根据语境综合判断;代词指代题要牢记就近原则;作答衔接排序题时,可以先利用关联词将相邻句子连接起来,再判断首尾句。
第一节 主旨概括题
核心知识
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把握文段的中心主旨,考查了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文段主题及概括的能力。通常考生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判断一道题是否是主旨概括题,比如“主旨”“主要”“核心”“主题”“中心”“概括”等提法。
通常来说,主旨概括题有如下几种提问方式:“这段文字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这段文字主要表达的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对这段文字复述最准确的一项是……”等。针对上述几种常见的提问方式,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试题,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选出正确选项,为后面的题目节省时间。
将主旨概括题细分,又可以分为主旨题和概括题两类。下面分别详细介绍两类试题的作答方法,供考生参考。
1.寻找题干主旨句
主旨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给出文段整体的理解概括能力,而非对某句话的理解或分析。主旨题的解题思路在于考生需要找到主旨句或核心句,即能够承载文段主要内容的语句,然后在备选项中选出与主旨句意思最匹配的一项,即为正确选项。因此,考生一旦判断出某道题为主旨概括题,第一方法就是从题干中找出这段话的主旨句,以快速作答。
主旨句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心句”,相信大家对此并不陌生。在文段中,主旨句可能在段首、段中或段末。考生可结合具体文段进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位于段首的情况是“总-分”的形式,即先点明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一般来说,这种情况比较简单,考生很容易分清。位于段中的情况一般为“分-总-分”的形式,即先引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再给出答案,然后进一步对答案加以解释说明,一般来说,这个“答案”就是文段的主旨。位于段末的情况为“分-总”的形式,先摆出论述的种种不同情况,最后总结出其共同之处,作为文段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文段的主旨。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之外,还有一些题目没有明显的主旨句,但是考生通过简单的判断和分析,可以发现这段文字是围绕某个观点进行展开说明的,再仔细观察备选项,肯定有一个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其他有明显错误或以偏概全的,考生可快速排除。
2.巧用关联词分析概括题
概括题需要考生找到文中的核心观点,又要兼顾其他语句所表述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因此,此类试题的正确答案既要突出主题句,又要对其他语句进行概括总结。在阅读理解中,并不是所有的文段都有明确或隐含的中心句,这时就需要考生找出文段的重点句,再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对此,考生可以巧妙地利用关联词迅速准确地找到这个文段的重点句,进而快速作答。
(1)转折后是重点句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一方式引起对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策略。因此考生只要在浏览文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进而找到主题句即可准确作答。
(2)结论后是重点句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结论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通常一段话结束后都要用结论性的语句总结归纳,从而达到重申重点的目的。而考生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结论型的表述语句,这往往就是该文段的主题句。
(3)递进后是重点句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而且”“并且”“并”“也”“还”“甚至”“更”等。作为语句表达的主体,要想体现该句的重要性,往往通过使用递进的关系加以强调,这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正是这种常用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寻找到主题句。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