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的进餐与喝水 进餐与喝水是人的生理需要。幼儿对食物的偏好、摄取食物的方式以及进餐习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偏好和习惯对健康不利,他们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甚至影响终生,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和培养。 (一)幼儿进餐的卫生 1.激发幼儿良好的食欲 食欲是由食物引起的兴奋。食欲的产生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食欲一方面由生理刺激引起,即依靠食物进人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另一方面依靠心理的刺激,即食物的色香味和由此唤起的愉快的经验,两方面吻合时便产生了旺盛的食欲。 幼儿的食欲有其变化的过程。1岁左右的婴儿生长发育极为旺盛,机体对食物的需要量逐渐增加,故食欲较旺盛。2-3岁的幼儿因活动的范围扩大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游戏之中,致使幼儿的食欲有所下降,并表现出时好时坏、波动不定的特点。对同一食物的态度上,也表现出时而喜欢,时而不喜欢,缺乏稳定性。4岁以后,幼儿的食欲基本稳定下来,在饥饿时能主动摄食,保持着较好的食欲。但较大幼儿的食欲也会因种种原因出现波动,如患病,不高兴,精神紧张等,都会引起食欲降低。 如何保持幼儿良好时食欲呢? 第一,幼儿饮食应多样化,注意其色香味形,以吸引幼儿进食。 第二,不要在进餐过程中批评幼儿。 第三,尽早教会幼儿自己动手吃东西i这样能提高幼儿进餐的兴趣。 第四,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可使幼儿保持较好的食欲。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文明的进餐行为 进餐是健康的需要,也是文明的表现。教师应逐渐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擦嘴漱口、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不撒饭、不敲碗筷、咀嚼不出声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文明的进餐行为。 3.进餐时教师应仔细观察,精心照顾幼儿 幼儿进餐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进餐行为,观察幼儿的进餐情绪、进餐速度、进餐量以及对食物的偏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当发现幼儿进餐时情绪低落、食欲较差,应检查和询问幼儿是否发烧、有无牙疼、嗓子疼、肚子疼等。对于挑食的幼儿应进行耐心的引导工作,可让幼儿少量尝试该种食物。当幼儿吃带骨、带刺的食物时,更应密切观察,进行必要的指导,若发现骨、刺卡人喉咙,应迅速做出处理。幼儿进餐时还容易出现不小心咬破舌头、咬破嘴唇、掉了门牙、打翻饭碗等现象,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帮助解决。 4.饭前或饭后不宜做剧烈的活动 为了保证幼儿消化道的正常蠕动、消化液的正常分泌以及良好的食欲,在进餐前或后的半小时内不宜做剧烈的活动,应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手指游戏、念儿歌、听故事等,这些活动可使幼儿的交感神经、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平静下来。为进餐做好生理上的准备。 (二)幼儿喝水的卫生 1.使幼儿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 白开水对幼儿十分重要。托幼园所应保证白开水的供应,并要提醒幼儿摄人白开水。平时应培养幼儿喝白开水的习惯,在家中家长应为幼儿树立榜样,主动饮用白开水。幼儿应尽量以白开水为饮料,减少甜饮料的摄人量。对于不习惯喝白开水的幼儿,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饮水量。同时教师和家长应通过多种形式使孩子明白白开水对身体的好处。 2.培养幼儿主动饮水的习惯 教师应按时提醒幼儿喝水,每次尽可能喝足量,还应帮助幼儿学会渴了就喝、主动饮水的好习惯。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的幼儿也很重要。对不爱喝水的幼儿,教师应格外注意引导他们饮水对体质差的幼儿、患病初愈的幼儿、经常上火的幼儿、嗓子肿痛的幼儿应多提醒他们饮水。 3.幼儿喝水时具体的卫生要求 (1)喝水前应先洗手,然后去拿自己的杯子,喝完水后将杯子放回原处。 (2)开始喝水时要小口尝试,避免烫嘴。若水较烫,应等凉了后再喝。 (3)喝水时不要说笑,防止呛咳。 (4)养成剧烈运动后、吃饭时不喝水的习惯。 |
热门资料下载: |
教师资格考试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下一篇:下面没有链接了 |
|
|
报考直通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