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机会在美国生存、发展下去,关键是要看有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和别人交流。如果你学的是哑巴英语,到了美国你将十分困难。而目前我们的大学英语教育是有缺陷的。学一种语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英语仅仅当做一门知识在学,从小学到大,到最后,还是不会说英语。 语言的交流与掌握大量的词汇、句型、语法是两回事。就语言本身的知识来说,我们已经过关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来运用英语,只有在交流中我们才能与对方进行思维密码的相互破译。同样的话在不同的语言交流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我建议要把我们学习的目标收缩,把追求大而广的英语知识转化为追求一种定量性的技巧,我认为有6种技巧,是美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交流的关键性东西,如果我们能掌握这6种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人的思维,从而学好口语。 第一,如何用英文简单界定一个东西的技巧。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这个事物是什么。我们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常说Where is the book(这本书在哪儿)?很少有人说What is a book(书是什么)?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 is the book?这种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维的描述阶段。但是我想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 is a 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经学会界定,但理解还有偏差,那就要训练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同一事物)。一种表达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 love you(我爱你)。按我们教学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 mother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听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换为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那就是爱,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也就是说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一个表达式对方听不清楚,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表达,直到对方明白。 第三,我们必须学会美国人怎样描述东西。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从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往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国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 第四,要学会使用重要的美国习语。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北京人说盖了帽儿了,外国人很难理解,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习语?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第五,学会两种语言的传译能力。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认为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 第六,要有猜测能力。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歧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测的话,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会用美国人思维方式的6个技巧。中国学生如果能做到这6点,用较短的时间肯定能学好口语。 再说说英语语音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不需要钻牛角尖,一定追求发音像一个本地人,只要我们的发音不至于让对方产生误解就可以了。我们在平时,不需要迷信什么科学方法,只需要记住一点:模仿。但一定要模仿标准的英语或美语。在模仿的基础上,每天保持1个小时的自我口语练习,这个练习必须假想一个双向交流的场合,即仿佛有人与你交流一样。 最后,讲讲英语的用气问题。我们在发音时,尽量气运丹田,而避免用肺发音,这可以使英语发音洪亮圆润。 |
雅思考试论坛热贴: |
【责任编辑:曾丽兰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10月24日雅思口语考题回顾 |
|
阅读下一篇:雅思口语:之“邪恶思路”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视频课程 |
·2010年雅思有48个考试日 比今年新增2个 |
·获广泛认可 中国雅思考生数量破历史纪录 |
·美领馆解答最新留学签证政策 |
·2010年雅思考试时间表及开考城市 |
·英国大使馆:中国雅思成绩逐年提高 |
·河北省首个雅思考点“落户”石家庄 |
·权威盘点:出国语言考试之五大最 |
·最新资讯:雅思将暂不在中国推行机考 |
·外地考生来渝“抢”雅思托福考位 |
·中国学生雅思考试:应用能力成软肋 |
·北京新航道学校寒假课程最新优惠 |
·引领考雅热潮,开启雅思新纪元 |
·明年雅思增两考试日 全年设48个考试日期 |
· 北京环球雅思学校雅思培训 |
·雅思报名过程中重要问题的最新提示 |
·澳大利亚四大名校提高入学门槛 |
·新航道5周年真情大回馈! |
·南昌:IELTS考点成立并开放网上报名的通知 |
·美国:09年20所顶级名校录取率盘点 |
·7月初ETS官方答疑解答公布 |
·雅思听力考试的最大障碍:词汇听不懂 |
·从剑桥听力看出题难点 |
·坚持不懈训练雅思听力方法 |
·雅思听力备考关键:最后一堂课的“份量” |
·名师解析雅思听力两大误区 |
·听力考试中的数字考点 |
·10月24日雅思听力考题回顾 |
·烤鸭必备 走近雅思听力 |
·为什么听力总是第二遍才能听懂 |
·烤鸭,带你走近雅思听力! |
·雅思口语:如何克服中文思维 |
·应对雅思口语之各种食物的英文说法 |
·口语考试:小心你的肢体语言 |
·雅思口语Part 1中最难的10道题 |
·雅思口语Part 2中最难的10道题 |
·雅思口语Part 3中最难的10道题 |
·雅思口语素材:The Oriental Pearl TV Tower |
·雅思口语考试:不可忽略的细节 |
·名师教您如何从“听”中提高雅思口语 |
·雅思口语中用于过渡的万能犹豫句 |
·雅思阅读考试图形题目中必须掌握的英语单词 |
·雅思阅读考试:高中生需掌握四大技能 |
·突破雅思阅读8分的捷径 |
·雅思阅读中的Matching分类和应对策略 |
·雅思常考阅读文章背景知识:摄影术与艺术 |
·如何突破雅思阅读高分“瓶颈” |
·雅思阅读:需要会“找”会“挑” |
·雅思阅读段落标题题的新趋势及应对策略 |
·10月24日雅思阅读考题回顾 |
·有关雅思阅读Heading题的做题方法 |
·雅思写作高分必读:小作文句子模版总结 |
·写作-考场上的"兴奋剂"事件 |
·雅思写作:中国学生常见问题 |
·雅思写作TASK2三步走常见误区 |
·雅思作文:多练才是王道 |
·雅思:专业运动员是否可以比其他职业赚得多 |
·10月24日雅思写作(A类)考题回顾 |
·10月24日雅思写作(G类)考题回顾 |
·2009年10月24日雅思写作真题点评 |
·雅思写作步骤指导:如何审题和列大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