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周末班、寒假班、暑假班、滚动开班
面授、网络班
中教
常规班、寒暑托
48课时
90分钟
7-9岁,10-12岁,13-16岁,17-18岁,适合国内在校中小学生(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国际学校)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介绍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和科技辅导员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该大赛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好、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位列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
大赛背景与规模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主办,创立于1982年,最初是每两年一届,后来改为每年一届。每年有超过1000万的中小学生参加各级别的竞赛,国家级大赛上约有400多名选手参加11个学科的竞赛。大赛还邀请来自中国各省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选手参加,并且有各地的教师、官员、志愿者和评委参与其中。
大赛内容与形式
大赛主要分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两大板块。参赛项目经过形式审查、初评等环节,最终进入现场终评环节。大赛组织项目封闭问辩,并对中学组别参赛选手进行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测评。此外,大赛期间还会安排专家报告会,以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简称创新大赛,CASTIC)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以下是关于该大赛项目的详细信息:
项目类别
根据搜索结果,参赛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
1.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这是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项目,旨在展示和评比青少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
2.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这是针对科技辅导员的科技创新教育项目,旨在展示和评比科技辅导员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创新成果。
申报要求
1.参赛项目需要满足一定的申报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2.参赛学生须为国内在校中小学生(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国际学校)。
3.每个参赛学生在一届大赛中,只能申报一个作品参加科技创新成果竞赛。
4.参加全国竞赛的学生须由省级组织单位在省赛获奖学生中按规定名额择优推荐。
5.参赛者须承担申报作品全部或主体研究工作。小学生作品选题原则上需与日常生活相关。
6.参赛作品须在终评活动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
作品分类
参赛作品根据创意来源和专业程度分为A、B两类:
A类作品:选题专业性较强,且需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并在专业实验室或专业机构完成的作品。
B类作品:选题源于日常生活,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
不接受的申报
大赛不接受以下几类申报:
1.内容或研究过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作品。
2.研究内容不利于中小学生心理或生理健康发展。
3.作品存在抄袭、成人代做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学术不端问题。
4.小学生作品出现伤害或处死实验动物、涉及有风险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病原体、离体组织、器官、血液、体液,以及有毒有害的生物制剂、化学制剂、放射性原材料等物质的相关研究。
学科分类
一、小学生作品学科分类
物质科学:研究、发现生活中的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
生命科学:观察、研究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种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地球环境与宇宙科学:研究地球与宇宙中有关现象,人类与地球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等。
技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综合设计或开发制作以解决实际问题。
行为与社会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的方法研究人或动物的行为与反应,人类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中学生作品学科分类
数学: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
物理与天文学: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等物理学科及天文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重要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其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省级赛事组织阶段
时间:每年4月前
内容:省级组织机构按照大赛章程和规则组织省级赛事,并按分配名额和规定时间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赛事。
要求:各省级竞赛需符合当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原则上以线下形式举办。各省级赛事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需严格遵守当地疫情防控规定,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确保参赛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2. 全国赛事组织阶段
时间:每年4月至8月
作品申报:申报日期为4月20日至5月20日,各省级组织机构需按时组织完成申报工作。
资格审查:大赛组委会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
初评:对通过资格审查的作品进行初评。
终评:终评活动计划于暑期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具体活动安排将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另行通知。
要求:严格执行大赛章程规则及相关管理规定,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3. 总结阶段
时间:每年9月至年底
公示获奖名单:公布获奖项目和人员名单。
印发获奖通知:向获奖者发放获奖通知。
颁发证书:为获奖者颁发证书。
总结研讨:组织总结会议,讨论比赛经验和改进措施。
4. 国际交流
内容:从全国大赛中选拔出优秀的科学研究项目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意义: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总结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竞赛活动,从省级初赛到全国总决赛,再到国际交流,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和顺利进行。
一、权威性与认可度方面含金量高
主办与协办单位规格高: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教育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协办。众多国家层面的部门参与其中,足以体现大赛的高规格和权威性。
赛事历史悠久且选拔严格:该赛事已经举办了数十年,参赛项目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围的都是各地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这种长时间的举办历史和严格的选拔机制确保了大赛的高质量。
对升学有较大助力:获得奖项的学生往往能够在高校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或优先录取资格,甚至在部分学校中直接获得保送名额。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优势。而且许多知名高校和企业在招聘时,都会将其获奖经历作为选拔的重要参考。
二、对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含金量高
多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学术能力:参赛者需要在项目研究、论文撰写、实验设计和结果展示等多方面表现出色,这是对学术能力的全面考验。
思维能力:在项目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思维能力。
动手能力:无论是进行实验操作,还是制作相关的科技创新作品,都能极大地提升动手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是团队参赛项目,团队成员间需要协作配合;并且在结果展示环节,也考验了参赛者的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项目成果和创新点等内容。
有助于未来科研发展:很多优秀的参赛者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这表明大赛对参赛者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长远的影响。
三、国际交流机会方面含金量高
国际赛事参与资格:优秀的项目和学生有机会代表中国参加国际青少年科学与工程大赛(ISEF)、欧盟青年科学家竞赛(EUCYS)等国际赛事。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与全球优秀青少年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让参赛者站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升学有着显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升学简历的增强:参赛并获得奖项的经历能够为学生的升学简历增添亮点。在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招生中,这种经历可以凸显学生的个人优势和特质,帮助学生在众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从而在升学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高校招生的认可:许多高校在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中明确认可该大赛的奖项。获得奖项的学生在报名初审时通过率较高,这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心仪的高校。此外,该奖项在申请港澳院校和出国留学时也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参与大赛,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探索式学习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在升学面试中作为背景补充资料提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实践与创新的锻炼:大赛强调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备赛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模型制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吸引高校的关注。
综上所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升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还能够通过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