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
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
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
意见矛盾,孩子逃避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
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
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
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
杨甫德在接受《生命时报》采访时,对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今天上午,我刚刚接诊了一个小姑娘,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杨
甫德告诉记者,这个女孩正在上初中,妈妈对她的学习要求严格,而父亲则习惯
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总是替她说好话。可最近,孩子表示不愿上学了。
“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
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杨甫德说。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
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
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
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可以想见,这样的孩
子成人后,很容易见了困难绕着走或者依赖别人,办了错事也为自己开脱,没有
责任感。”杨甫德说。
此外,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还指出,父母的分歧还可能影响孩子自我
控制能力的正常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从幼儿时期开始萌芽,比如孩子剩饭时,如
果父母多次一致地告诉他“剩饭不对”,孩子就会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错了,以后
就会尽量把饭吃光。这种不断调整不当行为、发扬正确行为的过程就发展了自我
控制能力。反之,父母意见常常相左,这种能力自然无法发展。
虽然弥合父母教养方式上的鸿沟不是件简单的事,但一点点的变化却能让家
长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在心理上突破“自以为是”的障碍,不妨放心
地让妻子或丈夫一方管教孩子,相信对方跟自己一样,都是有道理的。其二,如
果短时间无法统一意见,那么也别当着孩子公然对抗。在对方教训孩子时,你可
以出去转转,等到夫妻独处时,再跟爱人争论也不迟。其三,如果实在无法达成
一致,可以共同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借“权威”调整两个人的认知,进而改变
不当的行为。
问题
相互埋怨,孩子自卑
“你怎么当妈的?孩子老跟着一群小混混胡闹,你看不见啊?”赵明(化名)
的父亲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爸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
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母亲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赵明则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节目。于他,这样的情景早已见怪不怪。母亲见
到赵明这幅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赵明关掉
电视,在一声高过一声“你不负责任”、“都是你的错”的相互谩骂声中摔门而
出……
杨甫德说,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是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最坏的情况
则是让他们走上歪路。人生在世,孰能无错,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他们在由
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用犯错误来获得成长。然而,有些父母
就如赵明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都推到对方的身
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进行炮轰。”杨甫德指出,孩子的心理比
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这都是因为我”的想
法,而一味自责下去,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
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而自卑。“反正自己会
给人惹麻烦,那就干脆把它变成现实。”杨甫德说,自卑催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可以说是最不负责任的,杨甫德建议,家长应该彻底反
省一番。“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杨甫德说,父母不要急着
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应该把焦点对准孩子,就是要仔细想想孩子最近的所作所为,
分析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跟孩子好好谈谈,旁敲侧击地问出他们的真实想
法,如赵明的父母就可从“最近都常和哪些朋友在一起”、“他们是不是比以前
的朋友更谈得来”等等,以此来判断孩子是不是真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结交了不
良朋友。最后,才是要自我反省,并且和爱人交换一下想法,但千万不要过分埋
怨对方或自己。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