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1] 教养孩子的十大原则[2] 教养孩子的十大原则[3] 教养孩子的十大原则
一天,我曾仔细观察在我的候诊室里候诊的一个家庭。那个蹒跚学步的孩子
在离他母亲几步远的地方开心地玩着,有时他会跑回到母亲的膝前,让母亲抱一
会儿,重新感受与母亲的情感联系,然后又跑开去。当他冒险跑得更远的时候,
他会用目光探询母亲,征求母亲的允许。母亲的点头和微笑向他表明“没有问题”,
然后他就会大胆地尝试着去玩那些新玩具。有那么几次这个孩子面对新玩具开始
不知所措,他的母亲就用眼神向他示意,他父亲用肢体语言给他以引导,这就让
他得到一条明确的信息: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让他感
到安全的方式,而父母又有着一种让孩子没有压迫感的权威。很明显,他们之间
关系十分融洽。我忍不住称赞这对父母:“你们对管教孩子真在行。”让我感到
吃惊的是,那位父亲回答道:“我们可从来不打孩子。”
我们对“管教”一词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像其他许多父母一样,这对父母
把“管教”等同于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反应,他们没有认识到“管教”主要指
的是你对孩子良好品行的鼓励。你首先应该保护孩子、不让他跌倒,这比起等他
真正摔倒后再来为他抚平创伤要好得多。
所谓“管教”,指的是你对孩子所做的、影响着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一
切。然而,你如何才能使孩子成长为你所期望的样子呢?为了长成你所期望的样
子,你的孩子又需要从你那儿得到什么呢?不论你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最终目标,
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应该扎根于帮助你的孩子培养起能够持续他一生的内在自我控
制力。你需要这样一种指导体系,它能够让孩子在4 岁的时候就约束自己,从而
使他到40岁时仍然保持良好的品行,你还应该将这样的指导体系融入到孩子的全
部个性当中,使它成为孩子个性的一部分。假如孩子的一生都被录制在了一盘录
像带上,而且你可以往前“快进”数十年,你希望在带子上看到的那个成年人具
有怎样的品行呢?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人后具有:
。敏感;
。信心及坚实的自尊;
。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
。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对权威的尊重;
。解决问题的技能;
。幽默感;
。不懈地追求目标的能力;
。诚实、正直;
。健康的性意识;
。责任感;
。求知欲。
一旦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你就能够着手去规划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请你记
住,你的孩子并非像一张白纸那样,可以让你在上面写上自己的种种愿望。孩子
的性格靠的是你和其他关键人物的引导,而不是塑造,你必须对孩子本人的个性
加以考虑。由于孩子们和父母亲有着不同的气质和个性,而且每个家庭的生活方
式各不相同,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方式也就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不论父母和孩子
有着什么样的性格,所有的教养方式都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思想之上。下面的十
个基本原则有助于你着手考虑在自己的家庭里如何实施对孩子的教养,在本书的
后续章节中,我们将逐个地对这些基本原则展开讨论。
1.尽早建立亲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养的基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健康的关系。要想知道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
你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对孩子的了解深深地印刻在父母的心中,你可以称之为
“直觉”,但是“直觉”这个用词让人感到多少有点神秘,会令父母们迷惑不解
(父母们可能会想:“我如何才能相信自己的直觉?我甚至连自己有没有直觉都
不知道!”)。而“密切关系”这个词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把高度接触的养育
方式称为依附性养育(详见第二章),通过这种养育方式,你可以建立起并且不
断地加强你和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教养孩子奠定基础。与孩子关系密切的父
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他们能够知道对孩子作出什么样的期望是
合适的,并且会明白如何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期望。另一方面,与父母关系密切的
孩子知道父母期望他们有什么样的品行,并且为了让父母高兴,他们会尽力按父
母所期望的去做。这样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对他们来说行之有效的教
养方式。在第二章中,我们将为你描绘如何与你的婴幼儿建立密切关系的途径,
以便让你能够读懂子女的行为从而作出适当的回应,并且使你和孩子都能发挥出
内心最美好的品格。在本书的其余部分,我们帮助你保持与孩子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果你在为人父母之初和子女的关系不够稳固,我们将帮助你重新建立起与孩子
之间的亲密关系。
与子女关系不密切的父母由于不太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会对自己的教养
技巧缺乏信心,因此他们会为了弄明白孩子的行为而四处向专家求教。他们尝试
着一个又一个的方法,盲目地寻找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这些问题完全是
可以事先预防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间发生了教养问题,并且你感到你们之间
有距离的话,那么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加以改善。想改善你和孩子之间
的关系,永远都不会为时太晚。当然,越早与孩子建立密切的关系,你对他的管
教就越容易进行。建立起与孩子的密切关系并且保持这种密切关系,这是教养子
女的基础,也是依附性教养方式的核心内容。
2.了解你的孩子
“了解你的孩子”,这几个字是对孩子的教养中最有用的词语。你应该了解
你的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与能力,你的教养技巧必须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而
改变,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求。一个2 岁的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需
要做出的反应与一个4 岁的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所要做出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在
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指出怎样的行为是正常的,怎样的行为是不正常的,以及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应该怎么去做。
了解适龄行为。父母与孩子之间许多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父母期待孩子像大
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为了辨别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良行为,你必须在孩子的每一
个成长阶段都了解哪些行为对当时这个阶段来说是正常的。我们发现教养自己的
第八个孩子比教养第一个孩子容易得多,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教养孩子的
关键,我们知道子女什么样的行为需要给予指导、需要我们耐心和幽默地对待,
什么样的行为需要我们毫不含糊地加以纠正。我们会容忍孩子的那些与年龄和成
长阶段相应的行为(比如,大多数2 岁大的孩子都无法在餐馆中安静地坐定一两
分钟),但是我们会纠正孩子的无礼行为以及可能给孩子或他人造成危险的行为
(比如,我们会说:“你不可以爬到桌子上去”)。
深入了解孩子的心思。小孩子的想法与大人是不同的。小孩往往会试着去做
一些傻事,也往往会有一些怪念头——至少按大人的标准来看是这样。如果你以
一个大人的观点来评判小孩的行为,那会让你也做出傻事。一个2 岁的小孩跑到
外面的大街上去,他并非是想跟父母过不去,而只是要去把他的球捡回来。欲望
突然间产生之后,紧接着就是行动,中间不会有任何的思考。如果一个5 岁大的
孩子非常喜欢小伙伴的玩具,她就会去把它“借”来。成年人在有了欲望之后可
能会停下来,掂量一下所要采取的行动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是否道德,而小孩
子不会这么做。贯穿本书的内容,我们将教会你如何用“孩子的眼光”来看问题,
从而让你能够了解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行为,并且能够想出办法去对孩子的行为
加以引导。我们称之为“先想孩子所想”。下面来看我儿子马修的故事。
我们的马修在2 岁的时候是个十分专注的孩子。在玩游戏时他总是全神贯注,
到了该离开的时候总是很难让他停下来。一天他正玩得起劲,到了我们要出门的
时间(我们的一个约会要迟到了),玛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马修硬抱到了门口,
马修像一般2 岁大的孩子那样吵闹着、挣扎着。起初,玛莎像平常那样有一种
“嗨,这儿是我说了算”的想法,并且认为要马修马上服从自己是完全合情合理
的。但是当她把哭闹、挣扎着的孩子抱出门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标准出
现了偏差,她并没有用最佳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她所做的行为是出于她急着要去
赴约,并没有顾及马修的需要,马修需要事先提醒、需要有一个逐渐的过渡。她
认识到在马修正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要他停下来并不符合他的天性,尽管我们
的确有时间的限制。他并不是要公然地违抗他的妈妈,而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意愿。
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告别他原先的活动,于是她平静地把他带回到玩耍的地
方,同他一起坐下来,然后一起说“再见,玩具;再见,卡车;再见,小汽车。”
直到他能够从玩耍中轻松地摆脱出来。这只不过花了几分钟的时间,不这么
做的话,我们就得在车里把同样的时间浪费在与马修闹别扭上。这不是一个什么
“技巧”
或者“方法”;这种教养行为自然而然地产生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
以及玛莎对马修的了解。这么做完之后,玛莎感觉很好,因为这么做让她达到了
目的——没费什么口舌就轻松地把马修带出了家门。她让马修学会了不用发脾气
就能从玩耍中摆脱出来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教养的全部内容。
我们认识到,如果我们在做出决定时对孩子们的需求也加以考虑的话,那么
对他们的教养就会具有很好的效果,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点。最初的时候我们总是感到担心,害怕会让孩子们控制了我们,因为我们在书
上读到过好的父母总是能控制住局面,而且也从别人那里听说过这一点,我们自
己就是带着这样的观念长大的。然而,我们发现顾及孩子们的观点实际上有助于
对他们加以监督和管理。“了解孩子”成了我们懂得如何去教养他们的关键,他
们知道是我们在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我们会帮助他们成为听话的孩子。爸爸妈妈
最了解他们,在他们心里和我们心里对这一点都确信无疑。
3.帮助你的孩子尊重权威
父母们,你们得管教好自己的孩子,这是教养入门里面的基本原则。但是,
你做了孩子的父母并不意味着你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好一个值得
信赖的权威角色。如果你要求孩子必须听你的话,“不然就会……”,他可能会
照你的话去做,但是,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怕你而不是尊重你。“尊崇汝父汝
母”自古以来一直是一条给人以启迪的教诲,并不是要孩子“怕”父母。尊崇既
意味着服从,又意味着敬重。
如何才能让子女尊敬你呢?一个权威的角色需要兼有和蔼与睿智这两种禀性。
你首先必须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要从照料婴儿、逗宝宝开心做起。在
这么做的过程中,你就会逐渐地了解你的孩子,你的宝宝也会建立起对你的信任。
对权威的尊重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一旦孩子信赖你会满足她的需求,
她也就会信赖你给她作出的限制。有一天,我问一位母亲为什么会对自己在孩子
面前的权威角色如此自信,她说:“我这么有把握,主要是因为对孩子的了解。”
由于她了解她的孩子,她就能够睿智地指导他们,并且确信他们会听她的话。
许多父母把管教孩子与控制孩子混为一谈。睿智的、有权威的父母并不是直
接去控制自己的孩子,而是控制住局面,以便让孩子能够轻松地学会控制自己。
子女回报给父母的是真诚的信任和敬重,而不是害怕和反抗。
4.为孩子确定规则
你必须为孩子确定规则,同时又必须创造条件使得这些规则容易遵循。孩子
们需要有划定的界限。没有界限,小孩子们就不能茁壮成长,甚至不能生存;他
们的父母也会不得安宁。去了解、学习婴幼儿的处境,蹒跚学步的婴儿总是精力
充沛的,富有探索的精神,这是他们的任务。而对环境进行控制是父母的任务,
这包括两个方面:限定合理的范围以及提供环境,也就是说在家里营造一个环境,
使得孩子们容易遵守大人给他们划定的限制。要管教一个满地乱跑的幼儿,划定
界限这一部分的任务就是要对快要惹上麻烦的、冒险探索的孩子说“不”;而提
供环境这一部分的任务是为孩子安排一个不会发生危险的家庭环境,让身心都闲
不下来的小家伙们有一个玩耍和学习的安全场所。
5.期待孩子服从管教
孩子是否听你的话取决于你的态度,你指望他顺从你,他就会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放任他,他也就不容易听你的话。当我们问起那些听话的孩子的父母为什
么他们的子女会服从管教时,他们都回答说:“因为我们期望他们听话。”这句
话听起来很简单,可是许多父母都忽略了教养的这个基本道理。他们太忙了,他
们的孩子“太任性”,他们这么找借口:“这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
在孩子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如果你不告诉他们,他们压根儿就不明白什
么行为是可接受的、什么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一天晚上,在一个小朋友们喜欢去的餐馆里,我们观察到两个家庭用截然不
同的办法来处理同样的教养问题。一个家庭2 岁半的小女孩在座位的隔板上爬来
爬去,一直不停,直到打搅了邻座的顾客。父母轻声地阻止她:“别这样!”但
这并不能让爬个不停的小女孩停下来。显然,这个小女孩一点也不懂得这样爬来
爬去是让人不可接受的,她得到的信息是:“我们希望你别再爬来爬去。但是你
一定要爬,那是你的事,我们可不管。”另一个2 岁半的男孩却得到了根本不同
的信息,做出了不同的行为。这个家庭的父亲让孩子坐到他的身边,时不时与孩
子交谈几句,始终让他参与到全家的谈话中去。当这个小男孩开始爬来爬去的时
候,他父亲马上就制止他,温和地把他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通过积极地引开孩
子的注意力,并且既尊重孩子又对他加以限制,这个父亲向孩子传递了信息,让
孩子知道大人希望他能够克制自己,不要爬来爬去,因为那样做会影响邻座的顾
客。小男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任何翻越隔板、爬过座位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他
把这个经历留存在了他的记忆当中,等下次他们再去餐馆时会回想起来,到时候
他大概很少再会去爬过座位。
第二个家庭的父亲是否表现出了对孩子行为的控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他
的控制是理性的。如果把你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期望她服从你的管教,而损害了
亲子关系的话,那么你就是滥用了对孩子的控制。如果你坚持要孩子对你顺从,
并且帮助孩子管好自己、控制自己,那么你就是在用一种良好的方式管教孩子,
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起内在的控制力。请你记住,孩子们需要有所限制,以免感到
失去控制,而且他们也希望父母能够固守这些限制。他们会不断地试探这些限制
的底线,看看你是否会毫不动摇地坚持。假如你放弃了限制的底线,孩子就会感
到焦虑不安,觉得没有一个人能够强有力地控制他。对于孩子来说,他会为此提
心吊胆。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教你如何在孩子身上培养一种合作的态度,使他愿
意对你顺从。此外,我们还将告诉你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注意力的窍门,以及如何
让孩子的注意力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使孩子能够理解你的想法。孩子只有在懂
得了你对他说的话之后,才能照着你的话去做。为了使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好相
处的人,你必须设想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然后帮助他去遵守这些行为。长
大之后,孩子会为此而感谢你。
6.用榜样来教养孩子
你应该树立让孩子效仿的榜样。成长中的孩子的头脑就像一块海绵,吸收人
生的各种经历;它还像一架摄像机,捕捉着他听到和看到的一切,把所有的图像
存储到脑海中为日后所用。这些存储起来的图像,尤其是被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
物频繁地重复的图像,就构成了孩子的个性——孩子的自我——的一部分。因此,
作为家长,你的任务之一就是提供良好的素材让孩子去吸收。
你可能会说:“但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完美。”确实如此,没有一个家长是十
全十美的。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和玛莎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我们懂得所有
这些道理,但还是不断地犯错误。”实际上,仿效完美的榜样是危险的——不论
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达不到这么一个目标(话虽如此,还是有许多家庭试着去这么
做,因而受到了损害)。你的孩子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才是重要的,你偶尔犯点
小错误或者发泄一下感情,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大人总是习
惯于发脾气,那么愤怒也就成了孩子自身的一部分,孩子会认为这是人们对待生
活的方式。假如大人展示给孩子的是幸福和信任,偶尔才会有愤怒的训斥,那么
孩子就看到了健康的榜样:人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开开心心的,但是有时候碰
到的麻烦事也会让你生气,你会面对这些问题,在解决了之后又会回到快乐轻松
的状态。
父母们,你们是孩子最先了解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早的照料者、最早的权
威、最早的玩伴、最早的男性和女性。你们为孩子确立了仿效的标准和榜样,影
响着孩子对待权威的态度、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能力以及孩子的性别认同。你们
个性中的一部分将成为孩子个性中的一部分。的确,孩子的许多行为遗传自父母,
不止一位父母曾这么说过:“他好像生来就这样。”但是孩子的许多行为也受到
行为榜样的影响。贯穿着本书,我们将告诉你如何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具有良好
教养的榜样。
7.培养孩子的自信
有正常感受的孩子也会有正常的行为。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将告诉你
如何帮助孩子喜欢她自己。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如果有着正面的自我形象,那么就
容易被管教。她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而会用有价值的方式来做出各
种行为。为了保持健康快乐的感觉,她会放弃一部分打算做的错误行为。当这个
孩子真的犯傻的时候,她会很快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没有太多的必要去责罚
她。
然而,有着糟糕的自我形象的孩子就不是这样。孩子的感受不正常,他就不
会有正常的行为,他的父母不相信他,因而他也无法信赖自己。不良行为的恶性
循环就这么开始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越多,受到的责罚就会越多,这增强了他心
中的愤怒,并且降低了他的自信,从而又让他做出更多的不良行为。这就是为什
么我们的教养方法主要强调从一开始就必须培养孩子内在的良好感觉。在孩子的
一生中,他始终都要遭遇到一些能够增强他自我价值的人和事,也会遭遇到另一
些削弱他自我价值的人和事,我们把这两者分别称为建设者和破坏者。我们会帮
助你为孩子创造条件,让他多遇到一些建设者而少碰到破坏者,当然也要让你学
会成为一个建设者。
8.塑造孩子的行为
明智的家长就像一个园丁,他侍弄着花园中已有的花草,并且盘算着该增添
些什么。他知道他无法控制花园中已有的花草的习性,没法去控制它们开花的时
间、它们的香味和颜色;但是他可以在花园中添加那些缺少的色彩,而且还可以
把花园摆弄得更漂亮。有时候鲜花盛开,十分美丽,让你忘了杂草的存在;而有
些时候杂草又盖过了鲜花。园丁们给花草浇水,打下桩子为花草扶正,修剪枝叶
让花儿开得更加灿烂,并且还要铲除杂草。
孩子们生来就带有一些行为特征,有些被发扬光大了,而另一些被克服掉,
这取决于孩子们被如何教养成人。另一些行为特征是通过灌输和积极的鼓励培养
起来的。所有这些行为特征合成了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了孩子的个性。父母作为
培养孩子的园丁,所使用的园艺工具是一些我们称之为“塑造工具”的技巧,这
是一些历经时间检验的、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的行为不断进步的方法,它们能够
帮助你修剪掉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支持鼓励那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
品行。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塑造的目的在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让孩子
认识到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并且帮助他形成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孩子会
根据从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那里得到的回应来学习行为处事,这些学习到的行
为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得到的回应是鼓励,
他就会受到激励,继续做出良好行为。而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获得的回应是
厌烦,那么良好行为就会从孩子身上消失。尽管如此,如果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
能得到大量的关注,尤其是如果孩子只有做出这样的行为后才能获得权威人物给
予的回应,那么不论这些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良好的行为都会在孩子身上
继续下去。因此你必须细致地考虑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你想要加强的,并且认真地
筹划你该如何去加强这些行为。
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塑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一种“如果—那么”式的反应(如
果比利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那么妈妈就应该说“不把房间弄干净,就不能到外
面去玩。”)最终,孩子就会把这些外加的行为塑造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意志,逐
渐建立起自己内心的“如果—那么”式的反应体系,并且在此过程中学会对自己
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如果我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那么在房间里玩
就不会开心,因此我最好把它弄干净”)。这样,他就学会了塑造自己的行为。
孩子就好比是一个小花园,在他成长的各个阶段,你应该针对他的不同需求
来选择不同的塑造工具。在后面的几页当中,我们要告诉你一些培植孩子这个小
花园的园艺窍门,帮助你大胆、自信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使孩子的性格有利于他
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会给生活这个大花园增添
亮丽的色彩。
9.培养谨慎的孩子
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既要有责任心,又要培养起良知,并且能够设身
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和权利。有道德的孩子有一种内在的是非观念,它是与内在
的精神健康感紧密相连的。他的内心懂得这么一个道理:“在我的行为正确时我
感觉良好,在我的行为错误时我感觉糟糕。”一个婴儿能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孩
子的根本原因(这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着眼点),一方面在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敏感,
另一方面还在于预先判断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并且在采取行动之
前对此加以考虑的能力。你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起来的最有用的社会技能之一就是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权利和感觉的能力。从那些设身处地为他人
着想的人身上,孩子们能够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产生优秀公民的最佳方
法之一就是培养敏感的孩子。
除了教育子女学会对别人、对事情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之外,你还应该教会他
们对自己负责任。你能够给孩子的一个最宝贵的生存手段就是作出明智选择的能
力。你应该在孩子的内心建立起这么一个安全体系,不断地向他发出提醒:全面
地考虑你将要做的事情。通过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
子就能够学会在面临重大的后果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对你的希望是:培养谨
慎的孩子。
10. 交谈和倾听
贯穿着本书的每一章,我们将为你讲述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从而让她不
会成为“父母的聋子”。孩子们心目中最好的权威人物都擅长与孩子们进行沟通。
你是否能够经常深入浅出地以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同孩子讲道理,会影响
到孩子是服从你还是违抗你(参见177 ~179 页“教养交谈”)。明智的教养者
们懂得如何让一个内心封闭的孩子敞开他的心扉,并且会遵循这么一条金科玉律
:你希望孩子以尊重的态度与你谈话,那么你必须首先在交谈中以尊重的态度对
待孩子。
除了学会如何与孩子交谈之外,学会如何倾听孩子也同样重要。获得一个孩
子(或者成人)好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她知道你重视她的看法。对于你的孩子,
你处于监管、控制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怠慢她。在第8 章中我们会告
诉你如何帮助孩子辨别并且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一旦她能够驾御自己的情感,
她就很可能会逐渐地理解、体贴别人的情感。
上述的每一个教养要点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之间缺乏亲密的
关系,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你就难以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难
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行为塑造者和受孩子尊敬的导师。你
可能懂得一些有关行为塑造的心理学原理,但是只要你不与孩子作良好的沟通,
那些塑造行为的方法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如果你不能让孩子知道你希
望她服从你的管教,那么即使你与孩子之间关系亲密,也并不能保证你的孩子会
有良好的教养。这十个相互关联的教养组件构成了本书所倡导的教养方法的基础。
你应该把这十个组件综合在一起加以应用,这样你就会有一个详细的蓝图,
让你能够照着它来培养现在能给你带来欢乐、将来能使你为之骄傲的孩子。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