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国际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择校服务。
微信小程序
国际学校小程序

快速择校

微信公众号
国际学校公众号

政策解读

010-51268841

400-805-3685

你想过吗? 选择国际学校可能是条不归路!

来源:礼丁号 发布时间:2017-07-25 16:16:06

  相比于高考和中考,小升初竞争的激烈程度大概只有身处其中的家长才能真切感受。从纯公立学校到国际学校,不同观念的家庭可以有不同选择、不同出路,但同时也有不同的“切肤之痛”。

  以上海为例

  上海在中国教育版图的独特之处在于:

  她有过去20年发展起来的强大的民办学校系统,而不像北京那样只有强大的公立教育和发展中的国际学校。

  而且,上海的国际教育在过去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勃发,以至于传闻主管部门要降温和刹车。这为上海的家长提供了更多道路,但也更令他们目眩神迷。

  上海多线并进的教育资源,使上海的孩子早早分出数条路径光谱。

  这使还未进入幼升小关键阶段、在外围观望,以及部分身在小学阶段却后知 后觉的家长觉得扑朔迷离,摸不着头脑:究竟选哪一条好?

  1、小升初混战

  关于小升初混战,一直是众多年轻父母一头雾水的神秘战役。

  相比于传统谈得比较多的高考、中考,小升初因其并不整齐划一也不完全透明公开的录取方式,天然具有隐匿性。

  而矛盾的关键在于,小升初承上启下,前端直接影响到幼升小时家长的思考和选择,后端又直接影响到中考升学和出国路径。

  在整个教育道路选择的决定不断前移的今天,小升初已经成为12年基础教育的“七寸”。

  之前刷屏的杭州学而思文章传递了一个被广为渲染的信息——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奥数奖项,几乎就没有升入初中名校的敲门砖。

  这篇文章加剧了家长恐慌感,也成为中国教育的扭曲例证:虽然大家都知道读奥数苦,但家长都在争先恐后地秒杀报名。这是一个死循环。

  2、纯公立,路漫漫

  考试压力、课业压力等等,不仅压在孩子身上,也始终是父母心头的负担。

  事实上,在上海,从公立道路考上复旦这样的名校,机会大多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手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很多已经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能通过传统路线,厮杀考上重点高中,是上名校的前提,对于公立初中的孩子已经非常不易。压力就这么一级级地传递下去。

  这种最传统公立教育路径,正受到家长们越来越多的审视,以及被越来越多样的教育道路所取代。

  3、公办转民办+杯赛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民办学校,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参加奥数杯赛

  但其实民办小学在上海,也分“鸡血”和“不鸡血”两种。行外人并不容易区别。

  “鸡血”的代表学校老师,确实比较鼓励学生去考奥数。

  通过奥数成绩,或者去读“小五班”,去争取民办初中名校。因为这些民 办初中都能有比较大的几率读“四大名校、八大金刚”等重点高中。

  这些学校由于幼升小时是热门选择,身为名校之列,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升学去向更好,从而有一种浓烈的竞争意识。

  加上他们都没有同一集团可以直升的初中学校,所以更加是以成绩说话,争取HY和SB这样的名校是。这些鸡血民办学校,有民办之名,教学模式可以说比公办还公办。

  4、双语学校+国际课程

  重点的民办初中和民办国际路线,接受的教育确实截然不同。

  国际教育路线,教育要求则开放很多:

  100分制被取消了,取代之的是各种总体的分阶。题目往往也很开放,比如要求设计一个虚拟的国家地图,需要有几个州、几条河流、几个港口,或者为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起草“招生简章”等。

  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让很多从公立小学升上来的孩子不容易习惯。

  当然,在国际教育这条道路上,竞争仍然激烈。他们最终将被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育模式和思维与全球各国的好学生,竞争国际优秀大学的名额。

  5、出国留学也不轻松

  国际学校在一些年级不设班主任,取而代之的是每七八个孩子有一个tutor。同时,学校对音乐体育美术等所谓“副科”很重视,没有主副之分,还有很多课外活动。

  如果孩子注定要走一条最终出国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里,竞争同样激烈。

  留学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初中就出国了。很多事情,都需要差不多从小学阶段就系统地早早做准备了。

  在一个不全部以学业成绩为衡量的学校申请体系里,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历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通常的理解里,申请美国名校,要具备一两项体育专长,特别是美国校园热衷的项目,比如篮球、冰球、赛艇等等。而且这些专长,家长都倾向于尽量达到半专业的程度,会对申请有优势。

  所以家长们通常也会为孩子们报名国际夏令营。除了夏令营,到了申请前一两年的阶段,考察学校也会成为在美行程的主要任务。

  并且随着申请的临近,各种标准化的考试如SSAT、托福等也需要准备起来。中国学生由于是在名校的亚裔名额(通常占5%左右)之间竞争,刷分也开始流行起来。托福不考到110分以上,SSAT不在95%以上不罢休。除非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和定力,才不会在这方面持续刷分。

  然后,申请文书和面试准备,也是梳理孩子个人成长过程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步骤。家长以及孩子坐在一起,根据中介提供的一些问题和思路,一起梳理孩子对自己的定位,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等等。

  这样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精英培养式过程,需要家长,通常是妈妈的几乎全力投入。

  6、不是出国就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除了要应对成年人都不一定适应的跨国生活挑战之外,孩子们还要面对各种文化冲突。比如在一个白人主流文化的社会里,有些孩子会觉得作为亚裔是白人文化的点缀而已,不像他们在中国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更多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调整心态去融入。

  更长远来说,这些孩子在未来世纪,也将面临身份认同的摇摆,包括中文能力乃至东方文化理解力的挑战。

  尽管出国路线的竞争是如此“高配”,但是随着对现代教育意识觉醒和要求水准的提高,越来越多不一定能够达到如此财力物力水平的中产家庭也正准备将孩子送出去,也就是更早明确自己的国际化道路,毕竟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

  留给家长犹豫不觉的时间窗口越来越少了。而且本身能够提供国际化路线的学校名额,也是越来越僧多粥少。

  而这部分准备出国的孩子本身已经生活在非常国际化的氛围里,并不觉得自己一定要出国留学。

  但是,对于认为美国或者西方教育是的选择的家长而言,他们需要慢慢等待并选择时机来让孩子认识到,出国是的教育选择。

  7、“可怕”的竞争思维

  儿童教育的精英化趋势和由之所带来的问题,是在新近一二十年登上中国舞台的新中产阶级以前从未碰到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也对此闻所未闻,如听天书。

  而在国外,精英和平民教育的各自发展,已经存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间。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但从未像中国这样急剧冲突和狂飙突进。

  以自身努力通过传统教育路径迈向成功的中产家长,在完全不同以往的教育时代背景下,内心其实也摇摆不定。最大的焦虑根源,是在潜意识里,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输不起。所以每个父母都想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增大孩子往名校流动的成功几率。

  中国人“先下手为强”的竞争思维已经让他们自然把育儿当作新的战场。先行者掀起的滚滚硝烟更加迷茫了追随者的双眼。但是不管看不看得清,前赴后继的后来者都勇往直前地在迷雾中挺进。

  因为,孩子是所有家庭的希望延续!

  国际学校招生帮助电话:010-51268841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收藏(ctrl+D)本站或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经授权后方可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联系邮箱:2498144268@qq.com

( 2023年春季招生报名正在进行中,为避免疫情结束后出现扎堆咨询,无学位等情况,建议家长登记抢先报名咨询!)
国际学校预约看校/在线报名入口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

用户评论
500字以内
发送
    国际学校院校库

    免费咨询

    在线咨询 报考资格测评 开放日免费预约
    电话咨询
    010-51268841 400-805-3685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15910788502

    张老师

    用手机号进行搜索添加微信好友
    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招生政策随时看

    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关注小程序

    学校简章学费随时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