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收储为何不是速效药
来源:发布时间:2008-12-26
2008年全球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和商品市场深幅暴跌,至今没有转强的迹象。受此冲击,我国农产品期现价格也大幅下挫,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收益,出于落实“三农”政策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国家两次收储积极托市。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大豆玉米收储量公布如下:大豆收储150万吨,收购价格为1.85元/斤﹔玉米收储500万吨,最低收购价为国标二等玉米0.74—0.76元/斤,此利好政策公布后,国内大豆和玉米期价仅反弹三日就持续走低。国家被迫第二次收储,1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联合下发通知,再次增加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其中玉米500万吨、大豆150万吨,质价不变。然而对于此次收储,市场反应依然冷淡,连豆指数和连玉米指数仍双双创出新低。为何国家两次大力收储难以扭转国内农产品价格颓势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个国家的收储动作无法抵挡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此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冲击力巨大,全球不仅大幅降息(美联储基准利率逼近零利率),而且联手砸进数万亿美元来联手抗击金融危机,结果仍收效甚微,仍无法阻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西方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进入衰退期。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啸,仅有中国挺身而出,大力收储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略有影响,但对全球农产品价格而言仍微不足道。
第二,面对玉米、大豆丰收格局,国家收储仍显杯水车薪,对供求关系影响有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12月份预测报告显示,国内玉米今年产量为创纪录的1.56亿吨,同比增长2.4%,国家两次玉米收储合计100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4%,而且还有一半是临时收储。大豆方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预计2008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750万吨,较2007年增加477万吨,增幅高达37.52%。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市场也传来利空消息,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全球2008—2009年度大豆期末库存上调至5524万吨,处在历史第二高位。国家两次收储合计300万吨,还不足以抵消今年国内增产的部分,对全球巨大的期末库存更是影响甚微。
第三,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便宜近600元/吨,导致使用进口大豆压榨油脂企业获利最高可达每吨700元,吸引了大量进口,致使进口大豆在我国沿海港口大量积压,总量超过400万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收储带来的提振作用。因此国家收储只是影响到了连豆近期901合约,但对中远期合基本没有提振作用,其中905合约期价为3050点附近,基本与进口大豆完税价格相近,也就是说决定连豆、甚至国产大豆中远期价格走势的因素仍然是全球性供求关系的发展态势,而不是国家收储,国家收储只能起到短期的调剂作用。
如今全球商品都陷入空前的大熊市,CRB指数腰斩了56%,具有指标作用的国际原油期价更是下跌了69.2%,而连豆只下跌了46%。因此指望国产大豆现货价长久维持在3500元/吨之上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既不符合现实的供求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符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笔者认为当前的国产大豆价格已包含了过多的人为扭曲成分,迟早是要被修正的,也就是说国内大豆期现价格当前虽然抗跌,但终究面临着向国际市场、向自身供求关系回归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求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尽快推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稻谷等商品期货新品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坚定决心。对于提振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是根本性的、中长期的利好。
应该看到,在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单一国家的收储措施的确难以收到“速效”和“显效”。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国家、各地各级政府、涉农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收储力度,适当调整配套措施(如有限放松出口、提高出口补贴、适当放开生物能源加工的限制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渐企稳回升,稳定农产品市场的艰巨任务也一定能够实现。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大豆玉米收储量公布如下:大豆收储150万吨,收购价格为1.85元/斤﹔玉米收储500万吨,最低收购价为国标二等玉米0.74—0.76元/斤,此利好政策公布后,国内大豆和玉米期价仅反弹三日就持续走低。国家被迫第二次收储,11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联合下发通知,再次增加国家临时存储粮食收购计划,其中玉米500万吨、大豆150万吨,质价不变。然而对于此次收储,市场反应依然冷淡,连豆指数和连玉米指数仍双双创出新低。为何国家两次大力收储难以扭转国内农产品价格颓势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个国家的收储动作无法抵挡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此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冲击力巨大,全球不仅大幅降息(美联储基准利率逼近零利率),而且联手砸进数万亿美元来联手抗击金融危机,结果仍收效甚微,仍无法阻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破坏,西方主要经济体相继宣布进入衰退期。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海啸,仅有中国挺身而出,大力收储农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略有影响,但对全球农产品价格而言仍微不足道。
第二,面对玉米、大豆丰收格局,国家收储仍显杯水车薪,对供求关系影响有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12月份预测报告显示,国内玉米今年产量为创纪录的1.56亿吨,同比增长2.4%,国家两次玉米收储合计100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6.4%,而且还有一半是临时收储。大豆方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预计2008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750万吨,较2007年增加477万吨,增幅高达37.52%。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市场也传来利空消息,据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全球2008—2009年度大豆期末库存上调至5524万吨,处在历史第二高位。国家两次收储合计300万吨,还不足以抵消今年国内增产的部分,对全球巨大的期末库存更是影响甚微。
第三,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便宜近600元/吨,导致使用进口大豆压榨油脂企业获利最高可达每吨700元,吸引了大量进口,致使进口大豆在我国沿海港口大量积压,总量超过400万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收储带来的提振作用。因此国家收储只是影响到了连豆近期901合约,但对中远期合基本没有提振作用,其中905合约期价为3050点附近,基本与进口大豆完税价格相近,也就是说决定连豆、甚至国产大豆中远期价格走势的因素仍然是全球性供求关系的发展态势,而不是国家收储,国家收储只能起到短期的调剂作用。
如今全球商品都陷入空前的大熊市,CRB指数腰斩了56%,具有指标作用的国际原油期价更是下跌了69.2%,而连豆只下跌了46%。因此指望国产大豆现货价长久维持在3500元/吨之上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既不符合现实的供求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符合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笔者认为当前的国产大豆价格已包含了过多的人为扭曲成分,迟早是要被修正的,也就是说国内大豆期现价格当前虽然抗跌,但终究面临着向国际市场、向自身供求关系回归的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大幅度增加对三农投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要求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尽快推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钢材、稻谷等商品期货新品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坚定决心。对于提振和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是根本性的、中长期的利好。
应该看到,在全球面临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单一国家的收储措施的确难以收到“速效”和“显效”。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国家、各地各级政府、涉农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收储力度,适当调整配套措施(如有限放松出口、提高出口补贴、适当放开生物能源加工的限制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渐企稳回升,稳定农产品市场的艰巨任务也一定能够实现。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