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言、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九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直译和意义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忠实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不矛盾。译者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鲁迅在论翻译问题时曾提到“归化”与“洋化”,实际上就是指“意译”与“直译”。他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他的意思也即意译必须和直译相结合。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不可设想,主张直译的人在翻译中通篇都采用直译法,而主张意译的人则通篇只采用意译法。一本书和一篇文章是如此,即使在一个句子中,译者兼用直译和意译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
1) I want a man who will throw his hat over the Chindwin and then lead his troops after it.
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决心在钦敦江破釜沉舟,然后率领部队前进。
在这里,主句以及定语从句的后半部分用直译法处理,定语从句的前半部分则用意译法处理。定语从句中的who will throw his hat over the Chindwin是习语to throw one's hat into the ring(原指斗士在参加竞赛前先把帽子丢进竞技圈内,表示争一高低的决心)的变体,如按直译法处理,不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