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论述类 一、(一般)为什么传播学诞生于美国? 1. 媒介背景:至19世纪中,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这成了大众传播时代开幕的标志)进入20世纪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 学科背景:与传播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符号学、语义学、新闻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在美国最先发展并取得许多成果,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二、传播学奠基人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 主要贡献:1)提出传播的5W模式 2)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博士学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2.库尔特。卢因(勒温)(1890~1947) 主要贡献: 1)首创了“群体(团体)动力学”和“场论”,其核心内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并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 2)提出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等概念。 代表作:《解放社会矛盾》 3.保罗。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主要贡献: 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 2)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 代表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合著) 4.卡尔。霍夫兰(1912~1961) 主要贡献:1)由微观(而非宏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而原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 2)其主要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代表作:《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5.韦尔伯施拉姆(宣伟伯)(1907~1988) 主要贡献:第一个创建“传播学”并使传播学最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 三、伯洛对传播过程的见解 1.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 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4.还提出了称为“S—M—C—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 四、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1.拉斯韦尔模式:(线性模式) 传播的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若加上“效果”,则构成五大环节。 贡献:5W具体地说。 1)第一次较详细、科学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 不足:具有直线性、孤立性。 2.申农—韦弗模式:著名的线性模式,提出了“噪音源”这个概念。 3.控制论模式:(非线性模式) 主要贡献: 1)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2)引申出一个所谓“传播单位”的思想。 不足之处: 1)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是完全平等的。 2)循环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 4.马茉克茨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最详尽的模式)详尽的说明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五、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四种功能失调) 拉斯尔韦尔认为传播的社会功能有三个,最后一个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提出: 1.环境监测功能:(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概念)它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施拉姆曾喻它为“雷达功能”。 (试述其作用)(1)对社会而言,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起到工具性的作用,还可以巩固社会规范,通过把违反社会规范者公诸于众而形成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 (2)对个人而言,某些新闻人物可以因消息的传播与扩散而提高其社会地位,某些人十也可以因其消息灵通而赢得声誉。 (3)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因此而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可以通过了解敌对或颠覆性活动面控制舆论,某些对政治人物的报道,也也是授予其本人的社会地位。 (4)对文化而言,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种文化的发展。 2.社会协调(联系)功能(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概念)是指大从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的视线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来,也称之为“整合功能”。 3.文化传递功能(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概念)又称为社会遗产传递功能,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4.娱乐功能(娱乐功能的失调) |
热门资料下载: |
< |
自考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自考广东考区“传播学”资料2 |
|
阅读下一篇:自考广东考区“传播学”资料4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热点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