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网
 自考动态  报考指南  考试政策  复习指导  课程设置  自考试题  自考就业  考生故事  助学单位  自考论坛 
 公共课: 真题|模拟题|笔记串讲  经济类: 真题|模拟题|笔记串讲  法学类: 真题|模拟题|笔记串讲  文学类真题|模拟题|笔记串讲  高校招生  网络课堂

自考文学类红楼梦研究习题(1)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09 15:16:01  来源:育路自考网
  • 文章正文
  • 资料下载
  • 自考圈
  • 论坛

    题目一:林黛玉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各种特征,试以落花自喻挖掘其内含。

    前言:

    落花,是黛玉一生不幸遭遇的一个美丽的概括,新颖又贴切的描绘出在深闺自怜,又无法抗拒命运的黛玉的形象。封建社会的上天旨意、宗法势力、社会道德等,相互勾结成一种强大的压力。除皇帝外,每人头上都承担着足够的份量,迫使你低头、弯腰、折膝、匍匐,剥夺你的一切。古往今来,越是展转于淫威之下的人们越容易从心底升起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信仰。曹雪芹把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给予了他所着意塑造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秉承这种精神情操而生,纤弱的身躯并不妨碍她仰起高昂的头,果敢之气、刚正之节也同样会在深闺少女身上体现。

    从黛玉进府后的一系列微妙的不平等的待遇上,慢慢地体味出这种气质给人的感染力量。作者把黛玉放在各种矛盾纵向发展和各种社会关系横向联系之中写她内心深刻的变化。

    那万恶的社会,经常以金钱和地位衡量人的价值,黛玉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要以匹夫不可夺其志的决心来抗争。

    举例:

    有一次,凤姐见一个小旦长得像黛玉,笑道:“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瞧不出来。”率真的湘云脱口说出她很像林姐姐的样子。倡妓、优伶处于卑下的地位,狡黠的凤姐眼睛看着戏,心里却冒出个这么罪恶的念头,并含骨露肉地稍事提醒,果然大家都向黛玉看,笑道:“果然像她!”如果黛玉此时站起来就走,又能走到哪里去呢?无怪她叹道:“双文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黛玉之薄命,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她像一团漂泊无根的柳絮,“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内心沉重的负担也常常给明丽的爱情抹上一缕暗色。当宝玉用《西厢记》中的妙词表达对黛玉的倾心时,却又大大刺伤了她的自尊。她哭起来说:“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

    这一夜,黛玉倚着床栏,抱膝含泪,如木雕泥塑般坐到两更多天方才睡去。第二天就写了那完全是言志的《葬花吟》。

    结语:

    花,终于谢了。红消香断,难觅难寻。明媚鲜艳的鲜花,如何抵得过一年360日的风刀霜剑!如此绚烂的生命终于悄悄地叹了最后一口气,留下了最后一滴泪。那根本无法作主的命运,在曹雪芹心中有许多叠印着又十分清晰的形象。这多像怀才不遇又横遭大故的落拓不羁的才子!寂寞西郊,一灯如豆,穷困潦倒到只能举家食粥的曹雪芹。它又很像一心想报效君王,最后落得个“智穷罪极”不能自免的司马迁!它又像那“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屈原,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理想,要下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愈是身处逆境,愈能不屈地反抗,愈是被人践踏,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林黛玉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秉承的品格和气概。

    题目二:试阐明《红楼梦》前五回在结构上的作用

    前言:

    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有绾冠全书的作用。像是全书朦胧的缩影,人物形象总的蓝图,且每一回都负有一定的使命,对结构、主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分点答:

    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写出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对全书起着象征作用。这个悲剧故事在不少人身上有着折射。甄英莲即“真应怜”,她的遭遇又为那些女儿们定了悲剧的基调。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一般让读者坠入主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而又能引人入胜。

    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妯娌,三春姐妹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

    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薜家的财势及霸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全部齐集,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

    第五回无疑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并用太虚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

    题目三:《红楼梦》在景物描写中如何运用虚化艺术的手法写出不尽的风光?

    举例:

    比如写春景,他先从春雨写起,“院中土润苔青,原来五更时落了几点微雨”。润物细无声的甘霖正蹑着脚儿,趁着夜色飘进大观园,无论谁推开窗户都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泥土的清香,每一张叶片,每一个花苞都舒展地扬起了头,挺挺地由内向外显示着勃勃生机。

    如果雨再大一点,潇湘馆中的角落,藕香榭那走起来“吱吱咯咯”的竹桥就都隐在一派溟溟之中了那被春雨洗得湿漉漉,显得色彩更浓重的雕栏画栋,那被斜风细雨吹过来的梨香院的笛韵和歌声都如闻如见。大观园开始苏醒。

    引用:

    刘熙载《艺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举例:

    曹雪芹写:“微风乍起,春已浮上姑娘们的面颊。黛玉、湘云、宝琴都觉得两腮作痒

    姑娘们对春天是最敏感的,于是她们的镜奁里增添了擦桃花癣的蔷薇硝。桃花、蔷薇,是多么美丽的春天的颜色!女孩儿们开始脱去冬衣,换上薄薄的春服,满园里环佩缪然,花枝招展。杨柳伴着春风春雨,不声不响地抽芽爆叶,作者只用了“叶才点碧,丝若垂金”八个字,逶迤而走的柳叶渚边正飞絮蒙蒙,沁芳闸桥畔的桃花、稻香村的杏花、潇湘馆的梨花都先后绽开了花蕾。甚至石板缝里、墙脚边上都会冒出春天的气息。春天又活跃在莺儿手上。她和蕊官正顺着柳堤走来,用柳条编着花篮,她一行走、一行编,随路采到各色的花都编进这玲珑的小花篮里,它们从翠叶满布中伸出了头。

    结论:

    应该说曹雪芹是最懂得充分解放欣赏者想象力的人。他从不缚住人们的思想,不阻挡人们朝更远更深的地方望去。他的写景正如写诗一样能执一而驭万,留有不尽的弦外之音、意外之旨。他仅仅给读者以美的启示,却引起读者对美的不尽的探索。

热门资料下载:
<
自考最新热贴: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自考报名咨询电话:010-51291357 51291557
热点专题
 
 自考热点关注
                        MORE>>
学员报名服务中心: 北京北三环西路32号恒润中心18层1803室(交通位置图
咨询电话:北京- 010-51268840/41 传真:010-51418040 上海- 021-51567016/17
育路网-中国新锐教育社区: 北京站 | 上海站 | 郑州站| 天津站| 山东站| 安徽站
本站法律顾问:邱清荣律师
1999-2011 育路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证1004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