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最新心理学辅导资料 第10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09-07-06 15:31:12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按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异同
  同:实质和结构
  异:范围与内化程度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儿童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分前习俗(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习俗(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和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在20岁以后
  ②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初二)、高中趋向成熟
  ③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和服从)→认同(模仿)→内化
  ④影响态度与品德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⑤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有效方法:
  有效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纠错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