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 | 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 |
节前神经元 | 位于T1-5中间外侧柱 | 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
节前神经元递质 | ACh | ACh |
递质作用部位 | N型胆碱能受体 | - |
节后神经元 | 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 | 和心交感神经组成心脏神经从 |
节后神经元递质 | 去甲肾上腺素(NA) | 乙酰胆碱(ACh) |
递质作用部位 | 心肌细胞膜的B肾上腺素能受体 | 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 |
支配部位 |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 |
效应 | 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 | 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 |
变兴奋作用(兴奋性) | ↑(静息电位变小、阈电位下移) | ↓(膜电位增大,与阈电位的距离加大) |
变时作用(自律性) | ↑(NA加强4期内向电流) | ↓(开放窦房结细胞Ikach通道,K+外流) |
变力作用(收缩性) | ↑(激活ca2+通道,ca2+内流增加) | ↓(肌质网ca2+释放减少) |
变传导作用(传导性) | ↑(NA开放钙通道,钙内流增加) | ↓(ACh抑制钙通道,减少钙内流) |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 |
节前神经元 | 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 | ||
节前神经递质 | ACh | ||
节后神经元 | 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 | ||
节后神经递质 | 去甲肾上腺素 | ACh | ACh |
血管平滑肌受体 | a受体为主,B受体少 | M型受体 | M型受体 |
受体阻断剂 | 酚妥拉明 | 阿托品 | 阿托品 |
效应 | a受体缩血管,B受体舒血管 | 舒血管 | 舒血管 |
支配 | 大多数血管接受交感缩血 管纤维的单一支配 | 骨骼肌的微动脉接受交感 |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分 |
紧张性活动 | 平时有紧张性活动,作用大 | 平时无紧张性活动,无作用 | 平时无紧张性活动,作用很小 |
生理作用 | 起经常性作用,调节血管(主 | 不参与血压调节 | 只调节所支配器官组织的 |
缩血管区 | 位于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
舒血管区 | 位于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
传入神经接替站 |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和心脏感受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 |
心抑制区 | 位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3)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比较
压力感受性反射 | 化学感受性反射 | |
全名 |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
曾用名 | 降压反射 | 升压反射 |
感受器位置 |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 | 颈总动脉分叉处、主动脉弓区域 |
感受器类型 | 动脉压力感受器 | 血液化学感受器 |
有效刺激 | 并不直接感受血压变化 | Pa02、PaC02、[H+] |
对循环影响 | 降血压 | 升血压(是呼吸中枢兴奋的间接作用) |
对呼吸影响 | 无明显影响 | 使呼吸加深加快(主要作用) |
作用特点 | ①在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量发生变 | ①平时对心血管和血压不起调节作用 |
生理意义 | 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 维持内环境(Pa02、PaC02、[H+])的相对稳定 |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07
2009.11
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正常成人每日生成的淋......
07
2009.11
组织液的生成 1.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
07
2009.11
静脉 1.静脉的功能
①血液回心通道;②贮存血液(容纳60%一70%的血容量);③调节回心血量......
07
2009.11
微循环 1.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中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微循环由微动脉......
07
2009.11
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为循环系统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影响因素为外周......
07
2009.11
各类血管的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1.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