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教育网,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新东方在线

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前背诵重点(二)

来源: 时间:2009-05-31 17:56:10

  (十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

  (1)实践的一般本质——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背诵提示:

  把握实践的特点:人的对象性活动,也就是讲自然界的、动物的活动不能是实践,人的观念活动也不可以是实践。

  (2)实践的特殊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

  (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3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③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背诵关键词: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比较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

  ②社会关系实践。是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③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①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形态、结构乃至其规律的作用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相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之中。

  ②二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处在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世界则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化自然是被人的活动所改造过的自然;人的社会关系则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③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总之,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

  (十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起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1)人类意识产生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2)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就同客观外界的关系来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在意识中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表现在: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反映的事物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却是客观存在的。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像,但即使如此,它也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有其客观的“原型”。

  背诵关键词:

  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表现:

  主观形式→客观内容

  主观差别→客观根源

  主观特征→客观基础

  3.意识的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目的性。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具有目的性。

  (2)创造性。意识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3)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改造。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所讲的“创造世界”首先是指在意识中形成新的观念世界,然后通过实践,把观念世界变为现实世界。

  (4)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背诵关键词:

  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目的、创造、指导、控制

  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区别的,物质是客观存在,对意识具有先在性;意识是主观存在,具有派生性,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两个方面,即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的统一。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3)通过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5人工智能的本质

  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部分功能的模拟。正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具有相似性,所以,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取代和提升人的思维的某些功能。但人工智能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甚至反过来支配和统治人类。这是因为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①从物质运动形式的层次上看,人工智能属于机械的、物理的运动过程,人类思维则主要基于生理和心理过程。②从功能上看,人工智能缺乏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指令和处理信息的过程。③比较为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撇开了意识的社会性,仅仅把思维模拟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人类意识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且实质上是社会意识。

  背诵提示:

  这个考点一般出材料题。

  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区别的关键词:层次上、功能上、社会性

  6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是一元论,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一元论又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因为存在有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之分。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比较重要的结论。

  (十三)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的各个要素、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4)联系与系统:联系的观点包含系统的观点,系统观点是对联系观点的丰富和深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比较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

  背诵关键词: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5)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2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世界是联系的,又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联系构成运动。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另一方面,运动体现联系。联系即相互作用。

  (2)运动、变化和发展具有比较大的普遍性

  ①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②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③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始终是事物运动变化多向性中的主流。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3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1)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这一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才能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4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联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②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③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比较明显,社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表现为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2)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②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和动机,而是指它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

  (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①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②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

  ③辩证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

  (十四)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1)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态;(2)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3)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错觉是由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的范畴;假象则是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它是现象的一种,属于客观的范畴。

  (十五)原因和结果的联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把握原因和结果这一对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可以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十六)可能和现实的联系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的情况: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要区分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要区分两种(好或坏)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可能性和现实性是两个内容不同的范畴,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紧密相连,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要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

  背诵提示:

  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是2005年新增考点,可出选择题、辨析题。

  (十七)度及其认识意义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与右的错误。

  (十八)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说明量变对于质变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另一方面,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这说明质变对于量变既有必然性,又有必要性,而且只有质变才有新事物的产生和世界的发展。因此,承认不承认质变,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辩证法的发展观既与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激变论”不同,又与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相区别。

  (十九)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具有以下特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其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3辩证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启示我们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对待外来文化,要有选择地吸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备考提示:

  这个观点可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如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一个辩证阶段,即它使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有可能或将有可能发生,从而成为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3)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结束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有用

25人觉得有用

阅读全文

2019考研VIP资料免费领取

【隐私保障】

育路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相关文章推荐

31

2009.05

200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前背诵重点(一)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是人们对......

31

2009.05

2005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考前背诵重点(三)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

31

2009.05

2005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考前背诵重点(二)

  (十一)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31

2009.05

2005年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考前背诵重点(一)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

31

2009.05

2005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前背诵重点(二)

  (九)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战后......

31

2009.05

2005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前背诵重点(一)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突......

您可能感兴趣
为什么要报考研辅导班?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辅导班哪个好? 哪些北京考研辅导班靠谱? 2019考研辅导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