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包含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问题,贯穿全部领域,决定整个哲学体系的性质,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比较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3)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地进行的,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里,而反动的或保守的阶级和势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征、成分、片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比较高抽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2.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
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是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对象),而且改造了世界,在自在世界(天然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人世界(人类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4.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1)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2)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辩证法和唯物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的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发现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比较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物质决定性与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从物质的决定性出发,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从意识的能动性出发,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更新观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坚持“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立足于新的实践,“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精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和理论精髓。
背诵提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哲的理论品质和思想精髓。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的原则。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提高人们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它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
(2)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毛泽东和邓小平是比较杰出的代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比较辉煌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次伟大飞跃。
(3)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比较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八)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2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九)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
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并且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点评:
易出辨析题,各种材料均把握一个规律,涉及的科学理论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
(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
25人觉得有用
31
2009.05
(二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
31
2009.05
(十一)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31
2009.05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
31
2009.05
(九)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战后......
31
2009.05
(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突......
31
2009.05
(四十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 1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目标 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