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全陪”父母的家教之道值得借鉴吗?家长到底该拿多少时间来陪伴孩子?
……《16岁大学生和他的“全陪”爸妈》一文本月14日见报后,引起了读者
的关注和热议。大多数家长表示,倪亦帅父母“在孩子初中三年,几乎没出去玩
过一次”的精神令人敬佩,一些具体做法也值得借鉴,但并不该照搬。
读者木犀花致信本报说,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相较之
下,倪亦帅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成长的做法值得提倡。她认为,在工作之余陪孩
子玩耍、谈心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其中的快乐幸福是金钱所不能换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初中三年,父母几乎没有出去玩过一次’的做法,
对大人来说,不是太枯燥了和代价太大了吗?这就要看你的感受了。如果父母把
和孩子在一起学习看作是苦役,那自然会觉得痛苦,尤其是孩子的成绩并不好时,
更会有挫败感。可如果你感觉和孩子在一起学习是享受,是难得的幸福时光,又
怎么会遗憾呢?出去玩也是为了快乐,为了放松,而在家陪孩子学习、玩耍、谈
心,如果也能得到快乐,那不是更好吗?”木犀花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奉献型”
家长的看法,在这部分父母的生活中,孩子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他们不
计得失奉献自己,只求让孩子幸福、成功。
相较不计回报全然奉献的父母,温州宝宝论坛上的年轻父母则有自己的想法。
网友“小牛牛的妈妈”说:“值得佩服,但很难借鉴。如果他们俩不是中学
老师,就很难做出好的教育计划并全程指导孩子学习。同时,父母可以放弃娱乐,
但不能放弃工作,有时时间上并不允许这么做。我也希望自己能尽量陪伴牛牛长
大,但是,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和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网友
“叶丹妈妈”说,倪亦帅的成功只是个案,不一定每位“全陪”父母都能培养出
这样的孩子。因人施教,才是关键。网友“豆花”则认为,父母重要的是在精神
上陪伴孩子。同时,陪伴孩子还应该讲究质量,要陪得开心,陪得温馨。自己不
能觉得陪伴孩子是把自己的青春押在孩子的身上,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陪
伴还不如不要。
读者张女士则担心,倪亦帅的成长中,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较普通孩子多
了很多,无形中就压缩了他与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这对提高他的情商很不利。同
时,高考成绩只能证明他的学习能力,而缩减的学校教育,会不会限制了他的综
合素质的提高呢?作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张女士还非常担心正值青春期的
倪亦帅上了大学之后,如何与已进入青年的同学相处,父母对他的青春期教育又
该怎样展开?她觉得,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可能对倪亦帅更好。
刘女士是位中学教师,她的孩子去年考上了北大。面对前来取经的同事朋友,
她经常挂在嘴边的经验是“我不陪写作业”。她告诉记者,她非常重视孩子早期
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在上小学之前,她就注重培养像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提问、
及时高效地完成作业等习惯。而“不管”是这些习惯养成之后的状态。“我认识
一位朋友,她从孩子上小学到初三,每天陪孩子写作业,这些年她连电视都很少
看,而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其实我觉得,不仅孩子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
大人的时间也很宝贵。要让时间优质化,让孩子养成独立高效完成作业的习惯,
家长也有时间来做一些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素养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也是生活
的一种榜样,他们会在无形中演绎、模仿成人世界。”
记者还特别联系了剑桥男孩王超的妈妈余颖。余颖认为,每个孩子、每个家
庭的情况不同,教育方式自然也会有所不同,这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因材施教,
顺其自然。她主张,家长在孩子6 岁之前应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这时候如果
能全陪当然很好。但孩子上学之后,如果一家人还总是捆绑在一起,这样的教育
未免不够开放,对孩子的成长也未必有利。
专家认为,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也必将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人。
父母也是,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也应该有除了孩子之
外的其他生活内容。把双方时刻捆绑在一起,对父母是一种身心的疲惫,对孩子
也是一种压力和纵容,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心理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发展。明智
的家长,应该注重陪伴的质量,而不必一味追求时间量。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