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第三章 德顺色
♣ 德—与大家共同获得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与德。
〖为政〗即管理众人之事务,又可以说是经营众人之事务,众人范围有大有小,小可以是一个三口之家,大可以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不论是在三口之家中当家,还是在几百人的集体单位中负责,或者贵为一国元首,这类工作都可以叫做“为政”。
〖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一个人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一天天走向壮大,这时他之所得,称为“福德”,有福于自己的意思。这个人在壮大的同时,能够知恩报恩,帮助大家取得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这时他之所得,称为“功德”,有功于别人的意思。“功德”是自己奉献,使别人获得。“福德”是别人奉献,使自己获得。功德与福德合称为“德”,这两者互为根本,有则俱有,失则俱失,所以说“德”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2、为政以德。
领导大家快乐地获得,教育大家真心地奉献,使大家方向一致,团结一心,把力量用在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上,使大家每天都在直接间接地为我工作,而我每天也在直接间接地为大家工作,这就是“为政以德”。
3、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地上的大河向东流。天上的北斗星,自身不动而被众星围绕,成为众星之主,一个“为政以德”的人,不求名名自扬,不求利利自至,自然能得到大家拥护爱戴,成为大家围绕的中心和领袖。
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邪”与“正”。
〖邪〗通“斜”,路不直而弯曲,一个人想通过损人来利已,结果以害人开始,以害已而告终,达不到利已的目的,这就是走了弯路,也就是邪路。
“正”通“挣”,线挣则直,面挣则平,比喻人生道路正直平坦,与邪相对。人通过利人以利已,定能遂其所愿,这就是走了直路,也就是“正路”。
2、思无邪。
世界是地狱,还是天堂,取决于这世上的人是为善还是为恶,而人为善或是为恶,则取决于人的思想是正还是邪。若一个人思想邪恶,满肚子坏主意,你却希望他做好事,这是枉然,有好心然后有好事,有好心,然后有好人。人心是维持这个世界的重心,“思无邪”是人世间好人好事的根和本。
3、《诗》的成就。
《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可以概括,一句话可以说完,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这既是《诗经》的全部内容,也是《诗经》的全部成就。
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领导,引导。〖政〗公共事务,大家的事情。和平年代主要是搞经济建设,战争年代主要是搞军事斗争。〖免〗者,一事无成,〖民免〗者,大家都一事无成。
领导大家搞生产或者搞斗争,这就是“道之以政”,为了推动大家出大力,流大汗,拼命干,以严刑竣法压制大家,这就是“齐之以刑”。这样做的结果是广大人民一面担心受怕,一面天天劳动,唯领导之命而做,无事功可成,这就是“民免”。大家一事无成,安于贫穷,安于落后,失去了羞耻心,这就是“无耻”。“民免而无耻”是当政者崇尚暴力,喜欢以势压人,以势控制人的结果。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者,得也。普通人之所得,不外乎名利二字,名的实现是升官,利的实现是发财。搞军事,领导大家共同升官,使大家有做主人翁的权利;搞经济,领导大家共同发财,使大家有做主人翁的财富,这就是“道之以德”。制定做人做事标准,严格要求大家,这就是“齐之以礼”,大家都有耻辱心上进心,并且执行标准很严格,很认真,这就是“有耻有格”。“有耻有格”是当权者与民共权,与民共利的结果,作为一个喜欢独裁的暴君,他是不会与大家共权的;作为一个贪心的财主,他是不会与大家共财的,“道之以德”,难乎哉!
第一品:“德”共同获得。
第二句:心灵干净,思想美好,即思无邪,大家可以共同获得。(天)
第一句:能使大家共同获得的人,是大家的天然领袖。(人)
第三句:大家共同获得的结果是:人人知耻上进,人人遵守做人规矩,即有耻且格。(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共同获得是大家永久的心愿。只有思想纯正无邪的人,才可能领导大家共同获得。只有使大家共同获得之人,才有资格领袖大家。只有使大家共同获得,才能使大家有羞耻心,严格用规矩和标准约束自己,天天上进。
♣ 顺—恒顺天下人的利益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人生立志,很难,很少有人具备百折不挠之真心,一辈子去完成一个大目标。无中生有偏多事,吃饭穿衣忙煞人。大多数人一辈子忙忙碌碌,没有什么大事业,只是为了吃饭穿衣而已。
孔夫子一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成就根源于十五岁就立志于做学问,为大家探索人生的真理,为大家寻找通往幸福的路。
人追求的目标越高,进步得便越快,对社会也就越有益,这也是一个真理。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孔夫子说,我的学问框架,三十岁已经立好。四十岁时,在学问上羽翼丰满,应对自如,通达无惑。五十岁时,在学问上最终能取得什么成就,是上天为龙,风云千古,还是在地为民,默默无闻,这个天命我已经知道了。
人生高歌猛进,充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光着膀子大干,只是在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三十年而已。头十年建立框架,中间十年充实血肉,最后十年出成果,有志于功业者,当留心之,珍惜光阴,与时俱时。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六十,夕阳无限好,但已无力搏风击浪,对世上的事,看得破,放得下,成也好,不成也好,由它去吧!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是谓耳顺。贤圣如孔子,也不再周游列国,餐风露宿,而是回家删诗书,定礼乐,搞教育去了。板桥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个解脱自在的境界就是“六十而耳顺”。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的人连孙子也不用看了,养花、逗鸟、散步,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只要出门不迷路,在家不生病,不给年轻人添麻烦,就不会逾越规矩。所以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一天,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回去时,学生樊迟为孔子驾驶牛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无违”。
〖无违〗,做事不要违背父母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什么是父母的根本利益和意志?就是使父母一天比一天生活得好,这是根本目标。
对父母坏的生活习惯百依百顺,绝不是“无违”,因为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根本利益,使父母的生活一天天变坏。当然,帮助父母改正错误的生活习惯,要讲究方法,照顾父母的情绪。
作为一国之君,要把一国人民看作自己的父母,大孝于国;作为一乡之长,要把一乡人民看作自己的父母,大孝于乡。自己的言行绝对不能违背大家的根本利益,使人民一天天富裕,使国家一天天强大,这就是孔子以孝治国的根本精神。
在道家学术里,“无违”思想称为“无为”。自己清清白白,一无所求,只是恒顺众人,力能孝于一家,则希望家中人人幸福;力能孝于一国,则希望国中家家安居乐业。为了这个“无为 ”的思想,什么都可以做。严以律已,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勇于奉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无为而无不为”,这是孔子“无违”思想的另一种状态。
2、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要以礼的标准为他们服务;父母死了,则要以礼的标准埋葬和祭祀。
礼是做人做事的标准,前文已有说明。礼在孝中的应用,后文将有详说。“无违”陈义太高,教育学生必须从基础做起,从教学生明礼开始,也就是从学习基本的规矩和标准做起。虽然人人可以做圣贤,但不从基础做起,想一步登天,必然会跌跤和失败。
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爱孩子,舍入口之食,以饱孩子之腹;舍暖身之衣,以饰孩子之身。克已甚俭,爱子甚厚;可谓无私。又小孩生病,父母之忧心忡忡,小心谨慎,明眼人何用多谈,若有人善体此心,用以孝养父母,则得礼中“恭”、“俭”之妙矣。“恭”者无私而小心。“俭”者,克已俭养人厚也。
第二品 “顺”:真的猛士,因不违背天下人的利益而无不为。
第四句: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天)
第五句:因无违而无不为,唯善是从,以礼为根。(人)
第六句:大顺于天下人,好比疼爱自己生病的孩子。(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真正的猛士,必须大顺于天下人,积极作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人们谋幸福。
♣ 色—美好的做人形象
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孝顺父母者,以为能养活无劳动能力的父母就行了,这是错误的,家中养的狗和马,也要让它们活下去,若是不尊敬老人,赡养老人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敬〗者,勇猛迅速,圆满而讲究策略之意。父母要求儿女为他们做件事,不是推托不办,就是让父母求他们好多次才办,这就不是“勇猛迅速。”为父母做事马马虎虎,只是应付,这就不是“圆满”。惹父母生了气,反埋怨父母不知足,这就不是“讲究策略。”总而言之,对父母没有一点尊重心,礼中之“敬”一点没有,只是供应老人点钱粮,使他活下去,和养狗养马没有区别。
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师生如父子,这是中国文化教育的特点。现在孔夫子用师生关系,继续说明孝的标准。
子夏问孝,孔子说:态度和仪表很难做好,有事了,学生替老师做,有酒有饭,先让老师吃,这也达不到孝的标准。
〖色难〗,即学生的态度和仪表很难做好,这里的〖色〗即礼中“庄”之要求。作为学生,说话要得体,应对要有分寸,脸色要愉悦,使老师听了温暖。衣着整洁,美观大方而又合乎身份,使老师看了高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行立坐卧,威仪俱足,使老师倍觉自豪,这就是“庄”之标准,是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的重要要求,但不经严格训练,很难做好,故夫子云:色难。到此,礼中恭、俭、庄、敬在孝中表现,夫子已经讲完。
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与颜回言谈终日,他对我的教诲,没有半点违逆,好像愚蠢一样,退一步观察颜回的个人行动,发现颜回足以将师传发扬光大,颜回真是大智若愚啊!~
人要不愚,莫过于亲近良师,佛家云:“亲近善人第一法。”怎样亲近善人,获得良师呢?莫过于“不违如愚”。什么是“不违如愚”呢?就是将老师的话句句记在心里,老实去做,不违背。这样的学生给老师一种谦虚如谷,厚重如山的好感,使老师乐于推心置腹,倾囊相授,故孔子与颜回言谈终日而不倦,在“不违如愚”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将师传发扬光大,这就是“亦足以发”。一个既虚心向老师学习,又勇于开拓进取的人,良师益友定会栽培他,爱护他,而不会疏远他。
第三品 “色”:做个表里俱美的人。
第七句:内心诚敬,献财献物。(天)
第八句:和颜悦色,服务周到。(人)
第九句:谦虚好学,不违如愚。(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做一个美好的人,不能只以心灵美为标准,而要进一步,做到行为美和外表美。并且在表里俱美的基础上,还要亲近老师,天天学习上进,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个最美好的人。
第四章 师周智
♣ 师—为人师表
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在!”
一个人向老师学习,除了注意老师的言教之外,还要擅长观察,注意老师的身教,一为“视其所以”,观察学习老师做人做事的立场,出发点和动机。二为“观其所由”。观察学习老师做人做事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运作过程。三为“察其所安”。观察学习老师做人做事达到何种结果比较安心,能够心安理得。这三条中,“视其所以”是开始,“观其所由”是过程,“察其所安”是结果。通过这三种学习,老师的本领便尽入学生的智囊之中,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廋〗,即逃之意。
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人不但要擅长向别人学习,还要擅长将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归于一心,如心本有之物,这就是“温故”。
〖温〗,不冷不热,比喻接受知识时平等而温柔敦厚的方法和态度。对前人的知识吹毛求疵,是谓冷,过于吹捧是谓热,心中无主见,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是谓不平等。心中不平等自然不能将学问汇于一心,如心本有之物,故“温”之用大矣哉!只有内心平等,唯善是从,才能深入学问之门;只有温柔敦厚,有知恩报恩之心,才能将前人学问发扬光大,这就是“温故”之深意。
〖知〗由“矢”与“口”组成,对事理通达无碍,口出如矢,言必有中。在“温故”的基础上,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思想上通达无碍,如探囊取物,这就是“知新”。
既会温故,又能知新,便可以为人师矣。
十二、子曰:“君子不器。”
古人说:“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此种人长于立言,是国中之导师。又说:“能说又能做,国之宝也。”此种人既长于立言,又长于立功,无以誉之,只好称他们为镇国之宝了。镇国之宝什么形态?就是本文的“君子不器”。
作为一个勇猛大丈夫,自强不息的中心是不会变的,正因为自强不息,所以他不会有固定的形态。当大家要过河的时候,他可能是船;当大家迷路的时候,他可能是向导;当大家炎热无奈的时候,他可能是一棵遮荫的大树,当大家干渴的时候,他可能是一股甘泉。易云:唯变所适。这就是“君子不器”。君子不是某种器物,但是君子可以做人们需要的任何器物,这就是“君子不器”。本文的“君子不器”是学问修养的最终目的。
第四品 “师”:继往开来,一代宗师。
第十句:善长观察人、事、物的始末与中,可以学为人师。(天)
第十一句:以平等心继往,以勇猛心开拓,即温故知新。(人)
第十二句:事事无碍,样样精通,君子不器,唯变所适。(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人要做到学为人师,必须善于继承过去,并向大家 学习。人要做到行为世范,必须善于开拓未来,并为大家服务。
♣ 周—圆满周到,服务众人。
十三、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领导大家的人?孔子说:首先要力量雄厚,说到做到,不说空话。然后服从大家需要,为大家排忧解难。
“君”字,“ 彐”部为手之形,“丿”部为指挥棒,下部为“口。”合言之,手能干事业,做实业家;口能讲理论,做教育家;指挥棒代表威权,可以为大家做保护神。人要做领导,即“君子”,必须从以上三方面努力,不崇尚空言,要积累实力,说到做到,这就是“先行其言”。然后服从大家的需要,为大家排忧解难,这就是“而后从之”。
作为手能干事业的实业家,可以领导大家劳动致富,为大家创造富有的物质环境。作为口能讲理论的教育家,可以领导大家破除迷信,开发智慧,净化身心,远离罪恶,为大家创造文明有序,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作为握有威权,代表国家政权的官员,可以保护大家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全、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说到做到,实力雄厚,犹如高山;为大家服务,卑下平等,犹如大地,把高山藏入大地之中,把神奇藏入平凡之中,这就是人们心中领导的形象,君子的画像。
十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生活中以做贡献为主要事业,领导大家的人;〖小人〗,生活中以自力更生为主要事业,受别人领导的人。
做人先要做到自力更生,然后才能奉献社会。一般人能力低微,一生只能维持小家庭的温饱,不可能以奉献社会为主,只能做到自力更生,所以社会上小人占大多数,小人又称为细民。
有少数人,体力过人,智力过人,爱心过人,所干事业不但能自力更生,还能利益千千万万人。这人就是“君子”,也称为大人。
但有个别人,虽然体力过人,勇能行之,谓之“雄”;智力过人,明能见机,谓之“英”。英雄了得,握有权柄,但无仁慈博爱之心,只是以强欺弱,鱼肉人民,荼毒良善,这种人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大人,而是“民贼”。无论做了官,还是占山为王做贼,只要凭借自己的实力祸害一方,这种人便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民贼。
〖周〗,以别人为中心,围着别人转,为别人提供服务,圆满了便叫做“周”。换句话说,以别人为圆心,待人很好,很圆满,很周到,叫做“周”。
〖比〗,一个人若是有了一点长处,便会拿出来和别人比,为什么要比呢?为了显示比别人高,高有什么用呢?可以让别人以自己为圆心,围着自己转,为自己服务。
追求为别人服务,“周而不比”,这就是君子奉献为主的人生。君子以奉献为主,所以从不与别人比高比低,而是谦虚卑下,以大家的利益为中心,为大家提供周到圆满的服务,虽然不争,但大家无法和他争,他是天生的领袖和被拥护者。
追求为自己服务,“比而不周”,这就是小人自立为主的人生。小人以自立为主,所以天天与别人比试高低,虽然天天进步,但是无贡献可言,即使比别人高明,也得不到大家的拥护,这就是虽争而不得,不能领袖大家。
一个人天天忙着为大家提供周到圆满的服务,他便没时间和大家比高低,勾心斗角,所以君子“周而不比”。
一个人天天忙着和大家比高比低、勾心斗角,他便没时间为大家提供周到圆满的服务,所以小人“比而不周”。
注重实力,搞斗争,“比而不周”,便于自立,所以这是小人专长。
注重爱心,搞服务,“周而不比”,便于奉献,所以这是君子专利。
君子虽然可贵,小人也不需自卑,因为小人之自立是君子之奉献的基础,不经过“比而不周”,培植出雄厚的实力,便不可能做到“周而不比”,实现以奉献为主的人生。最可恶的是握有权柄,有大人君子之名,但大做盗贼之业的民贼。
十五、子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学而不思则罔。
人们的学习和和实践都由思想来控制,通过思想的指挥,学习和实践才能造福于人,只知道学习,只知道实践,而不知道思想,人们终归一无所获,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罔〗为无有虚无之意。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就是学而能思的结果。别人也有理论上的学习,也有到果园去的实践,但是学而不思,最终一无所获。
勇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人,还应该时常想想,自己的努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利人利已。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勤则无智,南辕北辙的笑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的体现。
2、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长于思想,而不勇于学习,勇于实践,这种人必然失败。〖殆〗为失败意。人类想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是一个好的思想,没有这个思想,人类永远不会飞上蓝天,但是这个思想,没有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无畏的实践,它永远不能实现,这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善于思想,工于计算的人,也要明白一个事实,再好的思想,不能实现,那也只是空想,帐目计算得好,代替不了实际工作,因为财富毕竟是干来的,而不是算来的,画饼充饥的笑话,就是“思而不学则殆”的体现。
第五品 “周”:以别人为中心,做人做事。
第十三句:在实力雄厚的基础上,恒顺服从大家的意志,此是圆满的君子。(天)
第十四句:用竞争为和平服务,用斗争为合作保驾。(人)
第十五句:用学习和实践实现美好的思想,用美好的思想指导学习和实践,此是圆满的小人。(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用学习和实践培养实力,用斗争保护自己,用竞争发展自己,用智慧和爱心奉献自己,这就是成就自己的方法。
♣ 知—诚实不虚的智慧
十六、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异端〗,标新立异走极端,即思想上标新立异,行动上走极端。
为什么要标新立异呢?为了显示自己思想先进,比别人高明。为什么要走极端呢?为了显示自己行动进步,比别人有力量。为什么非要表现得比别人高呢?为了征服别人,自己做人上之人。
人自身是靠劳动生存的,这是一个正常、普通的想法,有些人思想上标新立异,认为可以通过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获得生存、温饱、甚至发展。于是行动上走极端,大讲唯利是图,无私不干,结果以害人开始,以害已告终。
人是靠劳动为别人服务的,这是一个正常、普通的想法。有些人思想上标新立异,认为可以通过捐献出自己的一切,取消个人生活自由,做奴隶、做牛马,大公无私,来为大家服务。于是行动上走极端,大讲公而忘私,甚至用武力逼迫大家过最贫贱的生活。牺牲个人生活自由,甚至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结果使大家都失去了上进心和生活的乐趣,最后不了了之。
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体的,没有公就没有私,反过来说,没有私就没有公,任何牺牲私以壮大公或者牺牲公以维护私的想法,都是标新立异走极端的典型,危害非常巨大。
所以一生温文尔雅的孔夫子振臂高呼:“攻击异端行为,结束天灾人祸。”
十七、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由,诲汝知之乎!
孔子说,子路,我教诲你的话,你都记住了吗?教给你的学问,你都懂了吗?〖知〗,有记住和理解两重含义。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一个人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道。
3、人生的真面目。
人在求学和成长的路上,不知道是正常的,圣贤如孔丘也有不知道的地方;知道也是正常的,即使是笨人也有见解高明的地方,这就是人生的真面目。
4、健康平等的心态。
一个人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会具备健康平等的心态。他不会自卑,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就有别人不能否认的长处和闪光点。他不会自傲,因为他明白,只要自己不是神仙,就有自己掩盖不了的缺点和愚昧处。
5、积极向上的动态。
一个人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会具备积极向上的动态。他会一步一步摆脱愚昧和黑暗,走向智慧和光明,假设他是一个笨人,他会变聪明,因为他知道向聪明人学习;假设他是一个聪明人,他会越来越聪明,因为他知道向笨人学习。
十八、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子张学干禄。
〖干〗,干活、工作、劳动、生产。〖禄〗,布料和粮食的供给,后世偏重于粮食的供给。
现在子张向孔子拜师学艺,学什么呢?就是学习怎样通过劳动吃饭穿衣。
2、劳动的方式。
直接为别人服务称之为劳动。劳动大体分两种,一种是动口的事业,无论是开口为语,还是闭口为文,凡是以语言直接为大家服务的,都可以称为动口的事业。这是上等人的事业,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另一种是动手的事业。无论是用手操作,还是用腿奔波,凡是以身体活动直接为大家服务,都可以称为动手的事业。这是下等人的事业,所谓小人动手不动口。无论动口还是动手,只要能为大家提供服务,这些都是高贵的事业,上等人与下等人只是开玩笑的说法。只要天天动口说好话,动手做好事,这个人就是个存好心的好人,他的美好劳动一定会换来丰收。
3、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闻〗即博学多闻之意。作为一个口业劳动者,必须要接受良好的理论教育,所谓读万卷书,才能高瞻远瞩,应对自如,工作起来如鱼得水。
〖阙〗通“缺”,缺少之意。通过博学多闻,对世事的疑惑,渐渐缺少,这就是“阙疑”。〖阙〗又为“宫阙”之引申义,即“储存”之意,通过博学多闻,对有疑惑的事情保存意见,而不武断地判定它的是与非,这就是“阙疑”。
〖慎言其余〗,其余的事情就是谨慎地运作这个动口的事业。除了“多闻阙疑”,从事动口的事业,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谨慎,没有把握的话不说,火候看不好不说。
〖则寡尤〗,这样,动口的事业便很少有被人埋怨攻击的地方。
4、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多见〗,做为一个动手为主的劳动者,必须接受大量的实践教育,增长见识,所谓走万里路,才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
〖阙殆〗,有了“多见”这个基础,一方面做事失手失败的地方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对条件不成熟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存一存,不勉强干。
〖慎行其余〗,其余的事情,就是谨慎地运作这个动手的事业,除了“多见阙殆”,从事动手的事业,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谨慎,没有把握的事不做,火候不到的事不做。
〖则寡悔〗,这样,动手的事业,便很少有失败后悔的地方。
5、言寡尤,行寡悔,则禄在其中矣。
“言寡尤,行寡悔”,代表了所有劳动事业的成功和圆满。劳动事业成功了,人生吃饭穿衣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就是“禄在其中矣”。
第六品 “知”:易知易行,真实智慧。
第十六句:平凡易知,不走极端,真实智慧。(天)
第十七句:自知而不自欺,有真实智慧之人。(人)
第十八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好奇务怪,有智慧之事业。(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居官守规矩,不走极端欺人;求学守规矩,不好奇务怪自欺;做人守规矩,积极通过劳动吃饭;在平凡中站稳脚跟,长期奋斗,这是真实不虚的大智慧。
第五章 临信家
♣ 临—统领治理大众的学问
十九、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何为则民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服?〖服〗,信服,服从,拥护。
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推举,保荐,提拔,任命。〖错〗,一通“措”,放置之意,二为“混杂”之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直〗,正直,正派之人,以平等心处事之人。何谓平等?即爱自己同时也爱别人。自己富裕,则希望别人同富,自己快乐,则希望大家共乐,这就是平等心。
〖枉〗,邪曲不正之人,以不平等心处事之人。何谓不平等?把自己的富裕建立在别人的贫穷之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只顾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别人的死活。
推举任命正直正派之人,使他们的位置在邪曲不正之人的上面,使他们平等利人的意志大行其道,这样当政者就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这就是“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民服”的结果是,当政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下一心,万民同德,当政者领导的事业走向成功和辉煌。
3、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推举任命邪曲不正之人,使他们的位置在正直正派之人的上面,使他们损人自利的意志大行其道,这样当政者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就是“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民不服”的结果是:当政者为官一任,吃穷一方,人民贫穷,社会动乱,内忧外患交至,天灾人祸迭兴,当政者领导的事业走向没落和灭亡。
二十、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使大家做事勇猛迅速,圆满顺利而且讲究方法?怎样使大家和我一心一意,对我忠心耿耿?怎样使大家服从我的号令,听从我的劝告?
季康子的想法,是每一个领导人都想实现的想法。
2、临之以庄,则敬。
〖临〗,到来,如喜事临门,身临其境。以“庄”的表现,到大家中间来,领导大家,这就是“临之以庄”。领导“临之以庄”,则大家做事以敬。
〖庄〗,美观大方,为人叹服。领导者主要从事动口的事业,所以“庄”是领导者事业成就的主要标准。“敬”勇猛圆满而讲究方法,群众主要从事动手的事业,所以“敬”是群众事业成就的主要标准。
领导者穿戴得体,美观大方,行立坐卧,威仪俱足,这是庄之外表美;领导者态度愉悦,说话得体,与下属交流思想,转达要求,能把握分寸和时机,这是庄之话语美;领导者不欺骗人,不吓唬人,不扰乱人,不伤害人,这是庄之心灵美。领导者做到“庄”,其动口的事业也就圆满了,领导该做的事做好了,大家动手的事业必然能做好,这就是领导“临之以庄”,则大家做事以“敬”。
言教不如身教,律人先要律已,胡不翻然觉悟哉?
3、孝慈,则忠。
对长于我者做到孝顺,对幼于我者做到慈爱,则大家必然和我一心一意,对我忠心耿耿。
做官则压迫小民,发财则剥削穷人,对别人狠如虎狼,毒如蛇蝎,反而要求大家对他忠心耿耿如看家狗,这不是白日梦吗?
言教不如身教,律人不如律已,胡不翻然觉悟哉?
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举善〗,提拔,推举品德高尚的人,使他们为大家谋福利的意志大行于世间。〖教不能〗,教育那些无智无能的人,使他们学到为大家服务的本领,消除自己的贫穷和落后。〖则劝〗,这样大家就会听从你的指挥,服从你的劝告,使你的领导地位稳如磐石。
提拔任用恶人,使他们帮助你实现害民自肥的意志,这是“举不善。”对无智无能的人,剥夺他们受教育和上进的权利与环境,这是“弃不能”,大家当然不会听从你的指挥,服从你的劝告,这就是“则不劝”。“举不善、弃不能,”你的领导地位便会朝不保夕,危机四伏,这是铁的定律。
言教不如身教,律人不如律已,胡不翻然觉悟哉?
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子奚不为政?
有人在某个时候,问孔子说:“你怎么不出来为大家做事呢?”做大官雷厉风行,发大财,人人奉迎,以威望尊于乡里, 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所以有人为孔子不能做官可惜。
2、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孝顺啊孝顺,只是因为孝顺,所以对兄弟要团结友爱。
兄弟间团结友爱,虽不是直接对老人尽孝道,但老人看了心安,这也是对老人间接的孝顺。
3、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将做人做事的正确理念,提供给当权为政之人,让他领导大家,实现追求幸福的心愿,这也是为大家做事。何必亲自去做官当权呢?
为大家指明前进的路,为大家安好同舟共济的心,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领导了一代又一代人,难道只有当时做官发财就是为政吗?
第七品 “临”:统领大家,治理大众,共同圆满。
第十九句:树立贤良辈的威权。(天)
第二十句:自身修善,为大众作榜样。(人)
第二十一句:用教育造就干事创业的骨干—即培育干部。(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要成功地领导大家,首先自己要给大家作个好榜样。其次对正派上进者,要全力支持,精心培养,使他们智慧上无迷惑,钱财上无困乏,力量上无恐怖。这样,领导者之事业便会大功告成。
♣ 信—信自己、信别人、被人信。
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信自己,被人信和信别人。
人怎样才能相信自己?自己做小事小成就,做大事大成就,说到做到,培养起自信心,这样就能相信自己。
人怎样才能被他人信任?话语不必好听,能劝人向善;事业不必辉煌,能惠人以利;容貌不必俊美,能让人敬爱,这样就能被别人信任。
人怎样才能相信别人?自己栽好树,让别人乘凉;自己将事业成就了,让给别人经营;自己做绿叶,让别人做红花。自己甘心做开路先锋,幕后英雄,让别人实至名归,风光无限,这就是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这是辉煌的果;被人信任,这是红色的花;相信别人,这是绿色的叶。果使自己充实,花使自己荣耀,叶使自己生机勃勃。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不能相信自己则一无所有;不能被别人信任则寂寞凄凉;不能相信别人则心冷如冰、寒如灰,这怎么可以呢?
3、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无论大车,还是小车,没有刹车和控制装置,便不能上路行驶。因为一辆失去了控制的车,对自己和别人都是危险的。人而无信,就好像这样啊!
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1、十世可知也?
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子张有一天问老师孔子,三百年以后,人世间人、事、物的标准可以知道吗?
人不可能活二百年,而现在却问三百年以后的事,这反映了子张在学术上积极进取的热情和风华正茂的精神。做学问的人,希望自己的学问千秋万世后还被人重用,这是学问人之大志。有成就的人,总是为自己设一个大目标,以便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地活下去,以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充满自信和力量。不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发心,这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活法。
2、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说:“殷朝继承夏朝的文化,有损益的地方可以知道;周朝继承殷朝的文化,有损益的地方也可以知道。
“礼”为人、事、物的基本标准,也代表了文化的基本精神。夏商周三代历史很长,但“礼”的基本原则不变,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的地方减一点,即“损”,有的地方加一点,即“益”,加加减减而大原则未变,这就是“因”。“因”传承,继承。
3、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说,“礼”的基本原则,若能在周朝以后继承下来,即使是三千年以后,“礼”还是人、事、物的基本标准,仍然是人们非用不可的变化不大的原则和精神,这是可以预知的。
今天,我们再看孔子说的话,再看孔子代表的学问,不只是基本原则未变,而且已走向全世界,一天天发扬光大了,这就是古人才足以知往、明足以知来的大智慧。
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鬼〗者,归也,这里代表作了古的祖宗。〖谄〗,过分地讨好和巴结别人。
不是自己的祖宗而过年过节去祭拜,这是讨好别人,巴结别人。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顺自己的老人,并逐渐将范围扩大,能够孝顺别人的老人,用孟子的观点和本文的观点对照,也许有人说孔子太小气了,但是话反过来说,假设人人都能孝顺自己的老人,做到尽善尽美,又何必用别人来尽孝心呢?正因为自己无孝心,所以让别人发孝心来照顾自己的老人,这就是“六亲不和,有孝慈。”这种情况对自己来说,就是“见义不为,无勇也”。
2、见义不为,无勇也。
〖义〗者,义务。何谓义务?就是知恩报恩。好比欠债还钱,杀人偿命一样,非做不可,不可计较代价,这就是义务。
一个人义务在身,能做而不做,这就是“见义不为”,夫子说,这个人是一个没有脊梁的懦夫,即“无勇也”。
人不能忘记过去,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祖先的功业,就没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人祭拜祖先、孝顺父母的理由。
一个人不忘记祖宗,孝顺父母,这是对后人的一种身教,教育后人知恩报恩,所以这不只是对过去负责任尽义务,也是对未来负责任尽义务,这是个真正的勇者。
第八品 “信”:付出信任,收获信服,形成信仰。
第二十二句:信自己,信别人,同时获得别人信任,便会事事通达无碍。(天)
第二十三句:守规矩做事,按标准做人,知书达礼,这就是以信处世。(人)
第二十四句: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义务自己负责,见义勇为,守信之人。(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人们之间的合作,以信任为基础,遵守规矩,勇于尽义务,便会获得成功。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