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路国际学校频道

国际学校

客服热线 010-51268841
400-805-3685

当前位置:首页 > 私立学校 > 少儿才艺教育 > 少儿才艺教育热点

学而第一

来源:发布时间:2006-12-08 01:23:03

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第一章 朋孝贤

朋—处朋友的学问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学,习,说,时。
    〖学〗学习。〖习〗实践。〖说〗高兴。〖时〗时常。
    2、学而时习之。
    学问从学习中来,能力从实践中来。人要常学习,以此得学问,又要常实践,以此修能力。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人生困顿,皆因不学无术,为了自由和幸福,学习和实践是人生的两大主题。
    3、不亦说乎?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时不在枷锁和束缚之中。人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则可以破除思想之枷锁;人能够自由自在实践,则可以消除行为之束缚。学而常习,习而常学,便可以海阔天空般事事无碍,这确是一件值得鼓吹和高兴的事,故曰:“不亦说乎?”
    4、学问和实践的基础。
    学问之道要取得成功,贵在发心为大众服务。一方面可以培养责任心,开阔心胸气魄,增加上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取得大众支持,获得成功的外部条件。
    实践之道要取得成功,贵在做人正派,不走邪道。邪恶之人,所做事业愈强大,危害世间人愈厉害,虽然恩威并使,机关算尽,仍然免不了自取灭亡。正派之人,所做事业愈盛大,造福世间人愈久远,虽然不求流芳千古,但是嘉言懿行自然造福子孙。做人正派是获得成功的内部条件。
    5、学问和实践的归宿。
    善于学问的人,可以成为大学问家,智慧光明比于日月,明照世间。善于实践的人,可以成为大事业家,事功广大比于天地,惠泽众生。学问和实践并重以至于合一的人,若是成就了,便可以成为指导大家获得幸福的领路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孔夫子亲传的为圣做贤之法。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朋,远方,乐。
    〖朋〗双月为朋。人生就像一个月亮,美满无缺、称心如意的时候很少。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两个人能够在困难中互相帮助,互通有无,就好像两个月亮并在一起,自然能够时时美满,毫不缺憾,这就是 “朋”。
    〖远方〗,并不单指与朋友住处距离远。而是说过去物质上没有往来,思想上没有交流,事业上没有合作,彼此之间关系不通,距离很远。现在能够消除戒心,互相爱护,肝胆相照,合作往来,自然是“有朋自远方来”。
    〖乐〗,值得高兴。人见了朋友或喜欢的人,要么喜从心生,要么知心的话说不完。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博爱之朋何处寻?
    人是生而博爱的,但是无往不在仇恨和斗争中。有朋自远方来很难得,夫妻同床异梦,兄弟同室操戈者却常闻。自古以来,弱者为肉兮强者食,物竞天择兮适者存。对于积贫积弱的人们,“博爱之朋何处寻”是一个大问题。人世难逢开口笑,人之间仇恨和斗争处处可见。
    在军事上,人们热爱勇武者;在经济上,人们热爱富裕者;在文化上,人们热爱智慧者;在道德上,人们热爱无私无染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财势两全,博爱之宾朋云集;贫病卧床,三日后孝子亦疏。热爱强者,这是世间博爱的主题。国家亦然,国强盛则四方来朝,国贫弱则贤者出走。
    所以人要获得博爱之朋侣,必须走自立自强之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硬汉子。并且用己所长,造福于人。或在武力上,能够保护众人;或在钱财上,能够富裕众人;或在文化上,能够智慧众人;或在道德上,能够觉悟众人。通过“学而时习之”发展自己,实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知、愠、君子。
    〖知〗是理解、关怀意。因为理解他,所以关怀他;因为关怀他,所以理解他。〖愠〗恼恨未发,蕴藏心中,心里嗔恨不平。〖君子〗,能够领导你或者大家的人。
    2、学会享受寂寞
    无人关怀,无人理解,人一生便会非常寂寞。人在寂寞中能自得其乐,能够容得下那些不理解自己,不关怀自己的人,并且在寂寞中清静自守,积极造福大众。这种人是大家天然的领导。
    无论有人理解,还是无人理解;无论有人关怀,还是无人关怀;虽然人不知,但是亦不愠。我走我的路,让他人去说吧!在寂寞中爱我所爱,无怨无悔;在寂寞中精进崛起,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对于这种人,夫子云:“不亦君子乎?”
    第一品:“朋”—处朋友。
    第一句:获得壁立千仞的实力。(天) 
    第二句:朋友间互相往来,合作愉快。(人)
    第三句: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处朋友成功,必须崇尚友好往来,注重培植实力,心态上无忧无虑。
 
孝——同心同德,团结一体
 
    四、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孝弟、犯上、作乱。
    〖孝〗表示上下辈关系,上下一心。“孝”者,小也,人能自小,而不是自大,上下辈便能和睦无间。〖弟〗表示同辈关系,同心同德。“弟”者,低也,人能自低,而不是自高,同辈人便能团结一体。〖犯上〗则破坏了上下辈一心。〖作乱〗则破坏了同辈人同德。
    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一个做到了孝弟的人,自然不会犯上,也不会作乱;自然能与大家打成一片,同心同德,一心一意,共同生活,共同进步。这是人生的根本,是谓“君子务本”。人生的根本和基础牢固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便产生了,铺好了,是谓“本立而道生”。
    3、“为人”与“为仁”。
    怎样做人,是谓“为人”。怎样做一个毕竟圆满成功的人,是谓“为仁”。“为人”能做到孝弟,这个人走向成功便有了根基和资本。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巧言令色。
    人的话语受人欢迎,讨人喜欢,非常巧妙动人,是谓“巧言”。人的容貌打扮和举止形象受人欢迎,讨人喜欢,是谓“令色”,具足征服别人的魅力,具有命令色彩,是谓“令色”,“巧言令色”很容易得到合作者的喜欢和支持,所以作用很大。
    2、鲜矣仁。
    儒家学术里,做人做到最成功处,最圆满处,便叫“成仁”。这里的“鲜矣仁”,便是“很少成功和圆满”的意思。
    人的语言美是长处,但是如果不能吃苦耐劳,无做事才干,反而以善巧言自诩,这种人失败是必然的。人的外表美是长处,但是如果不屑于心灵美的努力,思想自私落后,反而以令色自傲,这种人是不会成功的。是故孔子曰:“鲜矣仁”。
    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吾日三省吾身。
    〖三〗意为全面。古人认为事不过三,过三则全。〖省〗为反省,回顾。〖吾身〗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都全面反省回顾自己的言行和思想。
    人不只是向前看,还要往后瞧。只有善于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只有避开错误的泥潭,才能走向成功幸福的彼岸。这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价值和必要性。
    2、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为了得到追求的东西,想三想四,行善作恶,这就是“谋”。〖忠〗即全心全意,没有二心的意思。
    为别人谋福利,十有八九的人是虚情假意。人不能做到无私,亦不能做到无我,为人谋而能忠,不亦难乎?但是退一步讲,只有真心真意为他人服务,才能换来他人真心真意为自己服务;只有惠别人以真实之利,才能得到别人真实可靠的回报。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是人生的真理。玩手段,用心机,百心不可得一人;尽忠心,用实意,一心可以得百人。这是人生的规律。每一个为自己谋的人,都应常常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
    积财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将“为人谋而能忠”的精神传给子孙,子孙必能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这是为子孙谋的好方法。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交〗为交往,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信〗者人之言也,即对人语言的要求,要求人说了话算数,不虚言,不妄语。
    语言所以不能兑现,除了外界条件有了变化,无法做到外,主要是人不愿意受规矩约束,不愿意主动为别人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反过来别人说的话也不会算数,也不会为对方履行义务,承担责任,这样人们之间就失去了交往合作的基础。所以朋友交往,必须时时反省一个“信”字,在人们之间形成信任关系,信服关系,甚至信仰关系。
    4、传不习乎?
    〖传〗者,传授。〖习〗者,实践。
    无论以人为师,以书为师,还是以经验为师,凡是学到手的知识和能力都要让它们积极地发挥作用,为利人利已做贡献。有知识有能力而不积极地用于实践,造福大众,便是将夜明珠埋在泥巴里,辜负了父母养育之恩和师友规劝之德,所以人积极受教育的同时,也要主动用学到手的东西,为别人服务。这就是反省“传不习乎”的必要性。
    第二品 “孝”:敬长辈、爱兄弟、团结一致向前看。
    第五句:语言美和外表。(天)
    第四句:同心同德、团结友爱。(人)
    第六句:心灵美和行为美。(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为了上下辈或同辈人和睦团结,大家必须走正路,互相支持,互相包容,而不能提倡互相斗争,互相拆台。为了支持别人,大家要朴素稳重干事业,而不能依靠巧言令色混日子。为了被别人容纳,大家要头脑清醒,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天天上进,而不是糊里糊涂天天堕落。

贤—才能先进,积极奉献的人

    七、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千乘之国。
    〖道〗人完成一件事情,必有开始和结束,开始和结束之间是一个过程,怎样成功地把握这个过程,就叫“修道”。“道”即成功地把握、领导和治理的意思。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大诸侯国,〖国〗,周朝分封诸侯,诸侯所封地称为国,是古代较大的地方行政单位,大者相当于现代一个省,小者仅相当于现代一个村。
    〖道千乘之国〗成功地领导和治理千乘之国,以道管理千乘之国。
    2、敬事而信。
    〖敬〗做事勇猛圆满,武中藏文之意。〖信〗,被大家信任,信服甚至信仰。
    作为领导者,做事能够勇猛圆满,并且武中藏文,不失精细,得到大家的信服,这是了不起的,“敬事而信”可以说是领导者取得功名的本钱。
    3、节用而爱人。
    财为养命之源,人能克己奉公,节约自己的生活费用和开支,用来爱护别人,利益广大的人民,这是领导者团结大家一道进步的基础。
    贪官污吏,无不追求奢侈豪华,从无“节用”之心;对所统治的劳动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不顾人民死活,哪有“爱民”之情?富贵者奢侈生淫欲,贫贱者穷困起盗心,不能“节用而爱人”,这是社会动乱之源,是罪恶的根本。
    4、使民以时。
    兴建军事设施,如秦始皇筑长城;兴建大型建筑,如秦始皇造阿房宫;兴修大型生产基础设施,如历代政府治理长江、黄河,开山筑路。都需要动员和使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由领导者规划,由广大人民完成,这就是“使民”。
    〖以时〗,把握时机,确定合理的开工竣工时间和工期,这是由作规划的领导者负责的一件大事。在古代以农业立国,若是误了农时,便会造成饥荒,大批人饿死。在现代,大型建设不能做到“以时”,会造成各行各业的重大损失。领导者是时机和方向的把握者和决策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把握时机,“使民以时”,这是领导者的威权和职责。
    八、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是对学生的爱称,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弟弟或者孩子,这是非常亲切的称呼。
    学生回家要孝顺父母,出来要与同辈们搞好团结。在学校要小心谨慎,遵守学校纪律和做人规矩,只有这样才能被老师和同学们容纳和信任。还要广泛地和大家交朋友,不要做离群的孤雁。更要向先进的同学看齐,多与成功的同学亲近。以上几条要落实在行动上,并且做得很轻松,力量绰绰有余。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开始学文化。做人是学文的基础,只有在做人上行有余力,才能在学文上步步成功。
    九、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贤贤易色。
    具有掀天揭地的才能和精金美玉的人品,这种人叫贤人。〖贤〗通“先”,才能先进;又通“献”,乐于奉献。这就是贤之内涵。
    〖贤贤〗,以贤为好,以贤人为人生的目标和追求。〖易〗代替,交换。〖色〗,财物或男女关系。〖贤贤易色〗,一生立志成为贤人,积极修养才能和人品,从而代替只是追求财物和满足自己情欲的人生观。
    2、事父母,能竭其力。
    怎样孝顺父母?这里只有一句话,即竭尽全力,尽其所能为父母服务。
    3、事君,能致其身。
    〖致〗到达。〖致其身〗,身子到达一处而不动。身子不动即遵守领导制定的规矩。怎样忠于领导?即自愿接受纪律的束缚,抛弃自己做主,随心所欲的自由。古人云:自由不当差,当差不自由。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怎样与朋友交往得到信任?这里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说话算数,许下的诺言要兑现。
    5、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若有一个人,志在成圣成贤,孝顺父母,忠于领导,取信于朋友,虽然没有做过学问,我一定说他有真学问,因为学问的目的,无非是塑一个成功的人,做人做不好,学问便靠不住;做人成功了,学问便是真学问。
    第三品:“贤”,友爱向上的环境,造就威武刚强,勇于奉献的贤人。
    第七句:能力强大,勇于奉献,智慧长远,贤人之成就。(天)
    第九句:以成为贤人为人生目标,热爱大家,成贤之动力。(人)
    第八句:团结友爱,和平向上的学习环境,成贤之保证。(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维持和平友好,团结向上的学习环境,加上本人成贤之大志,从小做起,长期奋斗,便可以造就一个贤人。

第二章 重和乐

    重—端庄厚重的心态、实力和形象

    十、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1、君子不重,则不威。
    〖重〗为“重视”,重视人,重视事,重视物。
    重视人,则对人周到友好,受人拥护;重视事,则做事认真负责,无树事之患;重视物,则爱惜物力,物尽其用,无穷困之虞。由于“重视”一切,所以威力实力自然俱足,被大众信服。这就是由“重”生“威”,“不重则不威”的道理。
    2、学则不固。
    心中不重视学业,用轻慢心求学,学问自然根基不固,所谓“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
    3、主忠信。
    这是重视别人的方法。心里以忠信为主,为人谋而能忠,与朋友交而能信。
    4、无友不如已者。
    这是重视别人的一种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没有朋友不如自己好。
    5、过则勿惮改。
    这是重视自己的一种方法,只有勇敢地改正过错,才能使自己天天进步。

    十一、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 终。
    〖慎〗为谨慎对待。〖终〗为过去和现实。
    人要积极面对过去,面对历史,面对现实条件,把过去在今天的遗留画个圆满的句号,这就是“慎终”。
    今天的和平建立在昨天战争的废墟上,和平是前人积极奋斗,浴血奋战留给今人的恩赐。今天的人们珍惜和平,保卫和平,积极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勇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让仇杀和动乱的阴云远离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慎终”。
    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牢骚满腹,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积极工作,创造财富,改变自己的贫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改变自己的落后,解放自己,也解放别人,抚平昨天的创伤,告别苦难的昨天,这也是“慎终”。
    为什么要“慎终”?因为终则复始,过去的终就是现在的始,只有谨慎地面对过去,才能拥有成功的现在。
    2、远。
    〖追〗者,规划,准备。〖远〗者,未来,远景。
    人做事要眼光远大,从多方面为未来的发展作准备,这就是“追远”。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追远”是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做事中的“追远”精神,是引导未来走向成功的保障。人们做事不顾后果,只知唯利是图,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急功近利,破坏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会使自己和大家共同走向灾难的深渊,痛不可言。
    3、民德归厚矣。
    〖德〗者得也,大家在多方面共同进步,共同获得。
    人若能成功地继承过去,做到“慎终”,又能成功地开拓未来,做到“追远”,大家的收获必然是多方面的、巨大的、丰厚的。这就是“民德归厚矣。”

    十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孔子老先生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小国家,必定打听和参与这个国家的军政大事。
    2、求之与?抑与之与?
    是想着在这个小国家升官发财呢?还是想着为这个小国家做贡献呢?在我看来,孔老先生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有,只不过升官发财是工具,做贡献是目的而已。从历史看,老夫子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最后不得不回老家鲁国,删诗书,定礼乐,搞教育去了。
    3、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孔夫子壮盛之年,很想掌管国家的军权、政权、财权,为济民救世做一番大事业,但是他追求权力和财富的目的与常人不同,所以追求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个方式就是〖温、良、恭、俭、让〗。
    〖温〗,不冷不热。失之不忧,可谓不冷,得之不喜,可谓不热。平平常    常,从容不迫去追求。
    〖良〗,用善良和平的方法争取权力和财富。
    〖恭〗,即小心而无私。争权夺利,小心是共同的,但夫子之无私是与常人不同的地方,因为在常人看来,既然无私,又何必争夺呢?在圣人看来,正因为无私,所以要争夺,争来权力保护弱小,夺来财富救济贫困。
    〖俭〗,节约,特别指钱财方面。在追求权利和财富的路上,人们能够按照惠而不费的原则,坦诚相助,不计较报酬,这就是“俭”。因为大家离开了奢侈腐化和虚荣,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让〗,把到手的钱财和权位让出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因为“让”,所以大家有事可共做,有福可共享。
    4、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夫子追求世间幸福的方式难道不是与众不同吗?一般人在做事上得意忘形,失意忘形,可谓“不温”;为了钱与权不惜使用阴谋和暴力,可谓“不良”;痴欲所迫,不顾前后,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可谓“不恭”。谄曲虚伪,奢侈腐化,贪得无厌,可谓“不俭”。上台后死不让位,有钱后生不布施,可谓“不让”。所以夫子之方式难能可贵。
    第四品“重”:心态稳重,实力厚重,收获丰厚。
    第十一句:慎终追远是收获丰厚的方向。(天)
    第十句:由心态稳重达到实力厚重,是收获丰厚的过程。(人)
    第十二句:温良恭俭让是收获丰厚的方法。(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做事心态轻慢会一无所获,唯有心态稳重,兼顾过去未来,维护大家的利益,重视一切,才能做到实力厚重,收获丰厚。

    和—人人和睦,天下太平

    十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父在观其志。
    父辈在,年轻人的发展前途主要看志向,只要愿意干,志向正当,有老辈人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没有不成功的。这就是“父在观其志”。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少年得志,青云直上,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捷径。
    2、父没观其行。
    父辈不在了,年轻人的发展前途主要看个人的行动和实力。有理想,有抱负,但是自己没有实力,在得不到别人帮助的前提下,他不会成功,这就是“父没观其行”。
    3、三年.
    〖三年〗,并非确定指三年时间,而是一辈子的意思。〖三〗为“全”之意,古人认为事不过三,过三则全。例如成语云:“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意即“秀才造反,一辈子也不会成功。”
    4、无改于父之道。
    一辈子走在父辈开拓的利益大家的成功的人生道路上而不改变。人生有命终归死亡;财富如山终归消散;官大如天,终要下台;娇妻弱子恩爱非常,终归生离死别。所以人一生本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不成功。只要一辈子上对得起天理,下对得起子孙,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即使始终过着贫贱的生活,这也是成功的一生。
    5、可谓孝矣。
    〖孝〗是“老”与“子”的合写,老辈子与下辈子之间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是“孝”的本意。
    “孝”的表现是顺,顺就是不违背,老辈人但行好事,不问前程,这是恒顺下辈人的利益;下辈人不改变老人的道路,但行好事,不问前程,这是恒顺上辈人的利益。正因为上下皆顺,故夫子云“可谓孝矣”。

    十四、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的用途,“和”的尊贵,在先人的治家治国之道里,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无论在小的方面,还是在大的方面,都有所体现。
    〖礼〗是评价人、事、物的标准。在古代这个标准偏重于人事方面,小到人们穿衣服的颜色,大到结婚或送丧的排场,国家都有强制性标准。在现代这个标准偏重于事物方面,各行各业的物质或文化产品,国家都有强制性标准。
    〖礼〗主要内容为“恭、俭、庄、敬”。这是古代评价人、事、物的合格标准,用途很广。“恭”,对人说是人品无私而小心谨慎;对事来说是利益大家而无差错;对物来说,是内部质量合格并符合大家的要求。“俭”,对人说是生活费用节俭;对事说是做事开支不浪费;对物说是造价低廉,物有所值。“庄”,对人说是端庄厚重,仪表堂堂;对事说是事件对外界好的影响很大,宣传效果很好。对物说是外观美丽大方,庄重排场。“敬”,对人说是为人勇猛圆满,粗中有细;对物说是物资数量大,供应速度快,能够满足需要。对事说是事业规模大,速度快,进行得从容而又圆满。礼的用途现在仍然是很广大的,不过现在不再称为“礼”,而是称为标准。
    〖和〗心性和平,与人和睦之意。对一个人来说,能够心平气和,知足常乐,热爱自己的生命,这个人是成功的。对一个团体来说,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和睦团结,这个团体是成功的。这个成功就是和平、团结、向上,有求必得,有愿必成,能够解放自己和别人,所以说“和为贵”是不言而喻的。
    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的东西不能推广实行,那就是知道了“和”的尊贵而勉强制造一个“和”的形式,自欺欺人,而不用“礼”的标准来节制和要求自己,,这也是不可推广实行的。
    做人不守规矩,做事不按标准,不守礼上进,而是一味堕落,即使制造一个和平与和睦的形式,也不可能使大家和平共处,和睦上进,所以说“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十五、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遵守共同的规矩,完成自己许下的诺言。许下的诺言能够兑现,这就是“言可复也”。
    〖义〗,无条件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义”者,宜也,只要应该做的,不管许诺与否,不管困难多大,都要积极地去做,这就是“义”。
“信”是“义”的基础,能做到信,则与义不远了,这就是“信近于义”。
    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是“礼”的基础,能做到“恭”,则与“礼”不远了,这就是“恭近于礼”。“恭”则小心而无私,小心则无过失,无私则人缘好,无过失而又人缘好,自然能“远耻辱也”。
    3、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因循,循序渐进。从信到义,从恭到礼,顺着程序向前走。〖不失〗不忘记,不放过。〖宗〗,事物的出发点。
    从信做到义,从恭做到礼,完成这个实践,人不要忘记先在亲人中实践“信”与“恭”,这是做事修身一个很好的出发点,这就是“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第五品 “和”:人人平安,家家和睦,天下太平。
    第十三句:志向远大,实力雄厚,一生正派,和平崛起之人生。(天)
    第十四句:做人守规矩,做事按标准,实践礼之大用,天下太平之本。(人)
    第十五句:从低到高,由易到难,从亲到疏,和平上进之次序。(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做事业由易到难,才会培养出雄厚的实力;做人遵守规矩,才会做到一生正派。只有实力雄厚,为人正派,才有可能与大家和平共处,长期合作,共同走向成功和美满。

    乐—在快乐中精进

    十六、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吃饭不追求吃饱,睡觉不追求睡安稳。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2、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追求勇猛迅速,说话追求谨慎得体,然后常到有智慧的人那里请教,改正自己的过错。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是工作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
    3、可谓好学也已。
    孔夫子说,既聪明能干,又虚心请教,学用并举,这才是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啊!

    十七、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我若贫穷了,也不说好话巴结别人;我若富贵了,也不骄横看不起别人;老师,你说这样好吗?
    2、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可以,但是不如贫困了则乐观向上,富贵了则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达到礼的标准。
    3、《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云,做好一件玉器,要先把石头剖开,即“如切”;再把多余的石料锉去,即“如磋”;次把器物雕琢出来,即“如琢”;最后把雕好的玉器磨光,即“如磨”。这个从好到更好,从更好到最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就是老师刚才引导我修身做人的过程啊!
    4、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了,告诉你过去是为了让你认识未来,现在你已经抓住这个学习原则了。

    十八、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你要担心你不了解别人。
    2、不被人知的好处。
    一个人若不能给别人带来真实的利益,还是不被人知好。坏人知道你对他们没有用处,他们会攻击你,糟蹋你;一般人知道你对他们没有用处,他们会对你冷若冰霜,不理睬你;好人知道你对他们没有用处,他们可怜你的难处,会一面埋怨你做人无能,一面力所能及地帮助你。
    所以你若处在困难之中,最好的办法是自力更生,不拖累别人,咬紧牙关,拼搏进取,所以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就是“不患人之不已知”。
    3、知道别人的好处。
    知道别人人品不好,你就不会上他的当;知道别人实力雄厚,你就不会和他争强好胜;知道别人心地善良,你就可以放心地与他合作;知道别人智慧高明,你就会虚心向他请教。知已知彼,百往而不殆,所以你要担心你不了解别人,这就是“患不知人也”。
    第六品 “乐”: 快乐精进
    第十六句:少欲少求,勤学苦干。(天)
    第十七句:由好到更好,到最好,精进不息。(人)
    第十八句:知人而不求为别人所知,心中快乐,毫无挂碍。(地)
组品说明:夫子认为,人若要天天进步,必须少欲少求,清静快乐,积极实践,向别人请教。

相关文章阅读

家长有问必答

学生年级:

联系方式:

学生姓名:

意向学校:

择校问题:

育路国际学校

微信二维码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非京籍入学

优质国际学校推荐 更多>>

  • 中加国际学校

    中加国际学校

    口碑极好,拥有上万名毕业生!
  •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

    招收幼小初高学生及非京籍普通班学生
  • 黑利伯瑞国际学校

    黑利伯瑞国际学校

    黑利伯瑞中国分校,办理澳洲学籍,免托福雅思考试。
  •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君诚国际双语学校

    外教课程比例70%的国际学校
  • 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

    尚丽国际学校

    获评海淀区家长满意度最高的学校
  • 格瑞思国际学校

    格瑞思国际学校

    专注中美国际教育学校
2019年入读国际学校 2019年入读国际学校
  • 国际学校推荐
  • 口碑院校推荐
国际学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

学生姓名: 手机:

育路帮您择校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