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关注:19年7月国际学校开放日全国优质国际高中国际初中国际小学推荐
浅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发展,办好各自特色。”这其中的身体心理素质就是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天的学生在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的同时,若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也很难得到整体提高。因此,研究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
一、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
1、胆怯心理:在学习中由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学生害怕考试、怕考试得不到一个好分数。这种胆小恐惧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思维。有的学生到陌生的地方或规模较大的场合,心怦怦跳,为“出丑”而忧虑,怕自己的短处被暴露,因此在交往中学生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表现出畏畏缩缩,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
3、猜疑心理:有的学生在没有根据或根据不足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老师、同学等认为老师有偏见,不公正,对同学不信任,常察眼观色,甚至胡思乱想,似乎什么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4、焦虑心理: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没办好,常埋怨自己笨,效率低,考试时紧张,焦虑,担心考不好,不时因事没干好而生气、发脾气,看不惯别人甚至与人过不去。
除此之外,还有孤僻、冲动、抑郁、闭锁等心理障碍。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不正常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智力差异并不悬殊,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发展存在差异。而心理因素是主要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心理因素能补偿智力因素的缺陷,调动人的潜能,推动学生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非常重要。
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1、以兴趣为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并力求参与活动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干扰。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分析心理原因,了解兴趣爱好,来开辟各种适合年龄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行踢键子、打球、剪纸、绘画、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自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兴趣,消除心理负担。
2、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对于教师应以激励为主,表扬、肯定其优点,增强信心。如我班张寅洁同学因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学习成绩差,使他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于是我常鼓励他:“再试试,你一定行。”带给他勇气。同时常与他讨论一些他爱做的事情,夸他聪明、能干,借此来激励他上进。学习中对他降低目标,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段时间下来,果然考试明显好转。这时我又在班上大力表扬他,使他获得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平等、民主、愉悦的人际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积极乐观、互助友好的集体氛围,引导学生在集体中捕捉自己的亮点,并发样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去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集体荣誉感,其次要注重良好的师生情感的建立,教师要对学生以诚相待,尤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与学生砌磋、交流思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5、各科渗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各科渗透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环节。平时一些电视、电影、歌曲、录像等媒体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的影响,也使学生缺少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甘于奉献等心理素质,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子,发挥心理教育特殊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发挥学生潜能。如思品中《劳动不分贫贱》对学生进行勤劳致富思想教育;音乐课中利用歌曲来稳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劳动课中对学生进行挫折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
6、“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还需社会、学校、家庭三者紧密配合,互相了解、沟通,发现情况,共同商量,及时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可成立班级、年级心理自查组,定期调查召开会议,研究学生心理动态。同时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举行健康心理的讨论、讲座,发挥家长的作用,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维护者。
总之,新时期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从而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推动素质教育整体提高。
入学帮助热线: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询热线:010-51268841
国际学校择校
我要给孩子
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