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择校
政策解读
010-51268841
400-805-3685
今天我们专门采访了华校长,除了了解国际教育在国内的现状,我们还很想听听她对IB体系的见解。
国际教育必须中国化
见到华校长的时候,她刚刚从泰国考察国际学校回来。我也听说,北京已经有好多家庭因为雾霾“逃”到到曼谷让孩子读国际学校了。一方面空气好,一方面学费比国内低,又没有国籍限制。
华校长说,在国际教育方面,泰国有不少经验我们应该吸取。
如何拥抱国际教育
曼谷的GDP应该跟苏州差不多,泰国全国有约80所国际学校,曼谷占了50所,按照这个总量来算的话,10年、20年以后,北京上海这种城市起码要有100所国际学校才对。所以按照现在的规模,国内的国际学校的数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泰国也有一些经验我们应该吸取。十多年前,泰国的家长也是恨不得打破脑袋把孩子往国际学校送,但是这批学生现在上完高中,很多根本没法在泰国工作,因为他们的泰语实在是太糟糕了。很多孩子只能离开泰国到海外发展。
所以拥抱国际教育的时候你必须想到,你想得到的是什么。这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还是一个国家的问题。
我们往前100年看,1920年的时候,中国是向世界贸易开放的。当时的民族工业是无法和国外的企业竞争的。所以一个国家,你必须要有一些壁垒,保护一下自己的民族企业。
现在的教育实际上一样。如果你完全开放,你一所民办学校是无法去和惠灵顿、伊顿,和美国的名校竞争的,因为中国家长肯定信任这些名校的历史。但这些国外的名校会输出它真正核心的东西吗?现在哪些国际学校是从本部委派教师过来的?老师都是国外大学毕业的?
我觉得,国内的学校还是应该自己研发课程。但是现在太多的办学人就想着短平快的道路,越是这样,你就越依赖人家,你永远做不了自己的课程,没有自己的东西。
华为是怎么起来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自己去搞研发。中国教育也需要这样的,有长远理念的投资者、股东、董事会,和真心热爱教育的人,把自己的中国化的国际教育这个事情做起来。
国际教育3.5版
可能是UWC和在IB组织的经历,造就了华校长对于国际教育进入中国的独特观点。
她阐述的中国国际教育的“3个版本”说曾经广为流传。
1.0版本是以外国语为特色的学校;
2.0版本是各种“洋高考”的培训班和国际班;
3.0版本就是中西真正融合,真正培养国际视野的青年一代,但是更加包含和尊重当地国的国际教育,是做“中国化”国际教育的学校;
我问华校长,有没有4.0版本?
华校长说,如果真有4.0版,希望是中国所有的学校都走到国际教育的这个方向。
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不仅仅是到外面去学习人家好的东西,最重要是能把这些教育的精华拿回来,做出我们中国自己的教育,既有中国的东西,也有人家开放的理念。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始做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OCAS,希望这是一种尝试。
我认为,如果要让中国政府真正去拥抱国际教育,国际教育必须要为中国而改变。这个改变谁来做?只能像我们这种背景的中国人去做,拿IB来说,IB应该因为我们而改变,这是理想的3.5版的国际教育。
如果IB不改变,中国政府也不可能把全民教育托给IB、A-level这样的体系。IB如果要在中国继续走下去,它必须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教育的体系。
比如IB已经为了日本改变了。IB的六门课,以往只有英、法、西班牙三种官方语言,这是60年代冷战时期定下的,但时代已经变化很多了,IB叫做国际文凭,却没有中文、阿拉伯文,你就只能说自己是西方的国际教育文凭。所以IB进入日本,条件就是可以有四门课用日文教授。
IB将来是否会为中国改变,我还不清楚,但即便IB将来不这么做,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做。比如你设置3门课用中文来上,3门课用英文上。我们在OCAS学校就是所有的课程都用中英双语去做。
这个双语的概念是在一个学习主线上同时使用双语学习。比如一样是数学课,上午是外教教,下午是中教教,需要两个老师密切配合,知道彼此的进度,学生能够无缝在中英文直接切换,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让你数学只有中文的思维,而没有国外的数学思维。所谓的双语并非割裂开来,这样去做课程当然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值得去做。
中式教育vsIB体系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就是“基础扎实”,那么IB系统的基础扎实吗?这种启发式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会不会效率太低?
找铆钉vs盖大楼
华校长说,我们所谓的中国学校的基础扎实,其实还是在讲“知识点”的扎实,你只需要记住就行了。
但是你去看一个孩子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他需要什么能力呢?其实16年学下来,所谓的知识用得到的很少。需要什么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要说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跟中国比起来,IB的基础一点儿都不扎实。但是IB注重的是培养能力。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时间管理,如何去协作。有学科的,也有跨学科的,而且它的体系分得很好:
小学阶段没有学科概念,叫超学科。
初中阶段叫跨学科,有学科概念了,有专业知识了。
到了高中阶段(DP)阶段,学科就是学科,但是还有一些跨学科的科目,比如环境学等。
所以整个体系设置得非常好。我们看一样是高中生,一个是从IB体系出来的,一个是从公立体系出来的。一些传统的公立名校IB是做得很不错,很多学生得40分,但是你从国际学校出来的平均分照样可以38分,分数上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孩子的思维方式我感觉有差距。
最近我们在做1-5年级的入学考试,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
我们考英文的时候就是给孩子就给一个图片,让孩子看图说话。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只会写单词,例如“blue”。你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这孩子最近可能在学习关于“颜色”的所有单词,天天默写强化,所以能写对。但是他没有能够有信心去用blue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描述这个图片。这也是中国的英文教育最大的让人诟病的地方,这样学 12年下来,你的英文不还是不行吗?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体系过于注重知识点,学习很多细节的知识,花太多的时间在知识点的背诵,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真正去总结归纳、对比、延伸、阐述、辩论。
就好像咱们要盖大楼,中国教育太注重桩子打得特别结实,不仅如此,还要让每个孩子去数房间里有多少个铆钉,你要是漏了一个铆钉,老师还觉得我终于揪住你的毛病了。这种纠错的,注重细节的教育,孩子最后都看不见一幢楼长什么样。
我们需要这种知晓各种细节的人才,但咱们不能全民都变成只认识铆钉的人。
华校长说,中国未来要进一步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型的国际人才,而国际教育恰恰是能弥补我们原有“铆钉”式教育的不足的,中国未来的发展,恰恰离不开国际教育。
IB的本土化之路
作为IB组织亚太地区的校长培训官,华晓杭一直在思考,我们中国应该也有像UWC这样领先的国际教育理念。她开始做的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也是一所定位为全球华人子女的学校。
2008年左右,苏州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里的批海归人才。这批家长在给孩子找学校的时候走了很多艰难之路,后来他们的代表就在苏州人大代表会上就提出了这个要求。
苏州政府很重视,就说干脆专门做这样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全部都围绕着海归人才的特殊需要来做。
因为这批海归,不会满足于“出国培训班”,也应该不会去刷题拼分数,纯粹的国外课程他们也不想要,因为“They’ve been there, they’ve done that”。根深中华文化,同时跨越地域文化,这是这批海归人才对于子女教育的诉求。
华校长说,我希望学生的群体尽量是多元的,如果要是全都是海归子女,其实也还是不太多元,所以我们也在设计,主要是面向海归,非海归也在同样报名。
我们的课程是用IB的框架,包括教学方法。把国家课程全部融合在我的课程里,苏教版的教材都是我们的教材。所以对中方的老师要求非常高。我们负责课程研发的主任都是在国内国际教育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我们的外方校长也是IB组织原来亚太地区专门负责所有学校授权的负责人。
现在我们国内,其实还没有任何一个学校或者校长能够说,我已经在这条中西融合的国际化教育路上完全成功了。
会选择我们学校的家庭,我觉得是确实认为自己不适应体制内的教学竞争的那批家庭。
其实这种选择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家长去看学校,去跟校长、老师谈,你在看和想和谈的这个过程中,你也在影响学校。同时家长们也会互相影响,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目前中国的体制,现有的公立教育肯定照顾不了所有人的需求。所以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然后就会出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格局。
所以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有益的一个过程。我觉得教育路线并非,而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判断什么样的教育路线更适合。
体制内的家长,如果你实在无法忍受就选择转轨,但千万别把你的纠结带给孩子。孩子对家长的言行是很敏感的,他在学校接收一套价值观,回家来又接受你的一套价值观,孩子会很为难。
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只要我们不要觉得这个孩子不行,相信你的孩子会有更多的可能,他的成长道路都会更加丰富。过程永远比你现在的选择和结果更重要。
作为家长,我们没有第二次机会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从我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经验: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是有无限可能的。事实上,也只有家长坚定地相信你的孩子,他的成长道路才会更丰富。
想要了解更多国际学校相关招生资讯,可以关注本站或添加关注公众号(zxxzxb_yuloo)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掌握更多相关新闻资讯!
特别声明: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转载必须经授权后方可发布,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联系邮箱:2498144268@qq.com
答开学不适应国际学校可以从应对语言障碍、适应教学模式差异、打开社交圈子、要给自己适应的时间几个方面让自己逐渐适应,很多新同...
答国际学校有哪些社团活动安排?学术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服务与领导力社团、特色创新社团等。国际学校社团活动的真正...
答家长您好,结合非京籍上国际学校家庭的实际就读反馈,常见弊端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升学有限制2、经济压力大3、课程与社交...
答北京爱迪和私立汇佳学校哪所学校更好?若追求学术深度与全球顶尖大学认可度,且孩子适应高强度学术训练,私立汇佳学校的IB课程...
答家长/同学你好!关于“本科出国留学是否一定要读国际学校”的疑问,答案明确——完全不是必需的。国际学校只是留学准备的路径之...
答国际学校强调全面发展,偏科的孩子适合报名吗?偏科的孩子报名国际学校,既可能因课程体系灵活性获得突破,也可能因评估标准差异...
免费咨询
张老师
关注微信公众号
招生政策随时看
关注小程序
学校简章学费随时查
报名咨询电话:400-005-1568
育路教育
评论0
“无需登录,可直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