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纲第三章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12-23 14:27:50

第三节 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

  小学生大约处在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进入小学后,必须以学习为主导,身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4.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5.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

  6.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教弱。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

  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

  (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

  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纠错

育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