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考新大纲公务员考试热点分析与时政(6)
来源:育路教育网发布时间:2011-11-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切入点2民生之本——就业(就业难VS招工难) 
  时事点击
  ★教育学研究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发现了两个现象:其中之一是,几天前一位朋友向他咨询为什么不发达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面临很严重的招生困境?按道理,在不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孩子应该选择上学这条路来改变命运,当地高职高专不至于招不到学生。
  另一个现象是,不久前,《人民日报》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而在2010年946万应届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人,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另外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熊丙奇对此的解释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处境:考上大学越来越容易,但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业情况都不理想。“教育回报率不高。按正常教育回报,上学越多,越容易找工作,工资越高。而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是这样”。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熊丙奇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技能基础,或者有一些更好的发展空间;二是毕业之后得到社会认可。“现在看来,学生进入大学后实际上并未接受到多少有用的教育,能力和素养没有多大提高,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空心化的状态。而在目前学历贬值的背景之下,学生已经很难仅靠一张含金量并不高的文凭去找到工作了。许多农村家庭在这种学费高、教育过程索然无味、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的现实环境下放弃高考,是可以理解的。”
  “读大学需要投资,毕了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我们所说的就业难中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有投资就要有回报,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他们念了大学就意味着再也退不回农村,没有退路了,将带来非常大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很明显,“就业难”问题正开始倒逼出教育、社会领域的一些问题。在刘尔铎看来,长此以往,城乡教育、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必须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力气,想方设法地解决。
  ★目前,天津市滨海新区四成以上的餐饮企业都面临着“招工难”的问题,据估算,新区目前餐饮行业用工缺口已超过万人,用工荒已经影响到新区餐饮业的发展。
  记者近日走访了新区内多家餐饮企业发现,目前餐饮企业最缺的就是厨师、传菜员、大堂经理、后厨保洁员等服务人员。记者在河北路附近一家高档餐馆发现,该饭店大厅有20多张餐桌,但服务人员只有4名。天津市餐饮协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中高档的餐饮企业,都有相应的服务人员配置的行业规则,一名大厅服务人员平均服务1.5张桌子,房间则平均是1.5个人看1间房。该饭店服务员告诉记者,上一批服务员不久前刚离开,他们是上周才从河北省招来的。饭店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服务差导致生意不好,企业收入少了工资发不起,更难请工人,现在不少餐饮企业已经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据了解,因为缺人,洋货市场附近的餐饮企业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减少了三成。
  滨海新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人力开发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状况显示,餐饮业人才短缺严重,已经入新区十大紧缺人才之一。餐饮业缺乏人才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人才招聘困难,新开酒店大规模招聘人才时,往往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招到人;二是稀缺性人才难找,一旦某个重要岗位空缺后,要找人填补很难;三是行业内人才流动性很大;四是很多具有高等学历人才不愿“委身下嫁”到酒店从服务生干起。这些因素让现在的年轻人远离酒店餐饮行业。
  深度解读
  就业问题之大学生就业难
  ★问题表现
  据统计,2009年,中国各类高校总数达2663所,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2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正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当年就业率约为68%。尽管国家有关部门精心谋划、密切协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并从个别现象演化为普遍现象,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2010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历届和应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在1000万以上。以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为例,仅招考13566人,报考人数超过104万人,选聘比达到空前的76.6∶1。
  ★原因分析
  一、市场就业环境方面的原因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之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二、高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地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四、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