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评论特点的相对性 广播评论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特点。所谓相对性,是指它们虽然不是广播评论所独有的,但却有特殊的意义或独特的要求和处理方法。 短小精悍 广播评论强调短小精悍,主要是为了适应听众专注收听的耐久力。从这个特定目的出发,短小精悍不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要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顾“有物”和“易知”,就必须力求“省意”,而不能一味“省文”。“省文”—压缩语言文字,固然可以节省篇幅,但也可能增加评论内容的听知难度。 2、“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浅显明快这一特点所强调的虽然是“浅出”,但却是以深入基础、为表达深刻的内容服务的。 3、平易近人。“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 4、上口动听。(这是由声音传播决定的特点。广播评论拆诸说和听,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这就等于给它的内容插上翅膀,就可以收到“无翼而飞”、“不胫而行”的效果。)上口动听,分别指说的人(传播者)和听的人(听众)的感受,二者虽然并列,虽然都依靠传播者的自觉努力,却有主次的分别。不上口固然不动听,但是上口却未必动听,比如空话、套话、“痞子语言”大多很“上口”,只能惹人厌憎,哪能动听?所以,上口必须服从、服务于动听。 #树立面向听众观念是掌握说理艺术的根本 “浅显明快”这个特点的核心,是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处理政论性内容。如果忽视内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强调语言通俗、口语化,就难免陷于庸俗化和浅薄的泥坑。 1、以平等的态度说理。毛泽东曾经指出“当着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体现在广播评论中,就是善于以商量的口吻、交换意见和方式说理;把说理的重点放在启发思考上头,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听众;相信群众的识别力,防止注入式的说教。 2、从听众最关心的角度说理。有两种基本的处理方式:一是捕捉并突出多数听众的共同关心点。二是从与论题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 3、带着感情说理。这里说的感情,包括对于事物和听众的情感。带着感情说理,就是或者与听众共爱憎、同哀乐,或者以自己对于事物的喜怒好恶感染听众,把两种情感统一于说理过程中。广播评论中的情感,往往融注在议论和叙事之中,通过语词、声调、节奏等表现出来。 *广播谈话的概念 作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平等的谈话体评论。谈话体是它的母体,说、听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则是它的体质属性。二者结合,赋予了这种形式以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 *“谈话”的两个前提条件 一、要有说的人和听的人,否则谈话就不可能进行。 二、说的人和听的人之间要形成某种确定的关系,关系不明确,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不适合说、听双方的身份,谈话就难以得当、得体。 *“类交流”的确切含义 “类交流”是广播谈话的灵魂。而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不在同一场合,这种空间距离使双方无法进行即时的直接交流,而只能由说话的一方借助某种中介,创造类似双方交流、交流的语言环境。其中的交流感,不同于日常交谈中的直接交流,称为“类交流”。 #广播谈话的实质和说理优势 对于广播谈话来说,谈话方式只是它的外在形式,而其实质则在于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面向听众说理论事。 *口头评论的特定含义 口头评论专指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形式。就传播方式说,广播评论其实都可以称为口头评论。我国的广播评论长期由播音员播诵;为同这种播出方式相区别,人们把由评论撰稿人自己播讲的评论称为“口头评论”。 *口头评论的表现优势 1、以个人的名义阐述对事物的看法,便于处理某些以本台名义不容易处理好的话题,也有利于缩短评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2、撰稿人自己播讲,有利于把文字表达方式与口语表达方式统一起来,促使广播评论的文风不断改善; 3、促进播讲风格多样化,使评论更加适应听众的听知习惯。 *口头评论的应用范围 口头评论尽管拥有多方面的表现优势,终究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不可能取代其形式,包括以本台名义发表、由播音员播诵的评论。 #口头评论与广播谈话的联系和区别 这两种评论形式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它们既不相互排斥,也不能直接等同起来。 口头评论是按播出方式划分的评论类型,它的基本标志是撰稿人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他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文体,包括运用谈话体。 广播谈话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只要体现文体特征、形成“类交流”,由撰稿人还是由播音员播讲,其实都无不可,都不失为广播谈话。那么,是不是可以把二者统一起来、合二为一呢?能够统一起来,集二者的长处于一身当然好,但需要一定条件,比如评论本身具有谈话体的基本特征,评论作者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话题本身适合以个人的名义来阐述。这里重要的是条件,而不是愿望,丝毫勉强不得。 #口头评论的发展前景 1、口头评论本身的表现优势,说明它是一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评论形式; 2、广播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求广播评论在内容上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也要求它在播出方式上适应听众变化着的接收习惯,尽可能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说口头评论走向繁荣,将是广播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于口头评论能否真正走向繁荣,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头评论队伍的建设。 |
热门资料下载: |
< |
自考最新热贴: |
【责任编辑:育路编辑 纠错】 |
|
阅读上一篇:自考“新闻评论学”笔记(22) |
|
阅读下一篇:自考“新闻评论学”笔记(24) |
|
【育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育路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育路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育路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育路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
热点专题 |